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
2014年第11期 —— 本期焦点 作者:◆ 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乔余堂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制定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确立。从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确立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至今已走过60年的辉煌历程。9月5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是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献,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坚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一、深刻认识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的优越性,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深刻揭示坚持这一制度对于人民掌握自身命运、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刻分析这项制度安排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的根本原因,深刻昭示只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凝聚起亿万人民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独创的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伟大创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载体。要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若干政治制度组成的总制度,也叫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成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原因在于:它是我国政权的唯一组成方式,舍此则政权无法构成,无法运行;它是人民民主的最高形式,只有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它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领导的制度载体,党的执政地位需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予以实现和巩固;这个制度调整的政治关系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其它制度所调整的关系是具体的和单方面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有其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政治制度形成的社会条件及发展规律,是完善和发展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遵循。一种政治制度的生长,总是与社会土壤息息相关。不知从何处来,就不知向何处去。近代以来,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中国都经历过、尝试过,但都没有找到正确答案。中国共产党通过带领人民奋斗实践,才最终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总结近代以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这样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是最可靠、也最管用的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不搞两院制,不搞三权分立,不搞联邦制,不搞多党制,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它最大的特点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人民代表大会60年的历史,是成长的历史、发展的历史。民主的发展没有止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始终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作出的不懈探索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同党和人民创造的辉煌成就和形成的重要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制度功效。“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展现出极大的优越性,首先,它保障了人民在国家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其次,它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身份投身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事业,广泛调动了人民群众建设国家和各项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三,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一致高效运转。其四,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其五,它有利于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坚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信,增强政治定力,走好自己的路,把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怎样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4个必须”是最好的诠释,坚持党的领导,从性质上讲,就是党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始终团结带领人民为崇高事业不懈奋斗。从内容上讲,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从作用上讲,就是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从“豆选”、“三三制”到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再到上世纪90年代8亿多农民实行村民自治,人民当家作主一直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论是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还是对于保障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都具有不可替代和至关重要的意义。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基本原则。我国是单一制国家,民主集中制决定了我国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必须服从整体,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同时,宪法和法律在立法体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又作出规定,凡属地方性重大事务,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决定,在本行政区域内贯彻执行。这既能保证中央的统一领导,又给予地方以适当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 二、深刻认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应有之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科学把握和高度自觉。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这一观点科学地阐明了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确立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毫不动摇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8个能否”的标准:“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检验标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是在有效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制度安排下,中国经济实现了起飞,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跨上新台阶,社会长期保持和谐稳定。60年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在新的奋斗征程上,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才能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让我们的民主更有质量;倾听人民呼声,顺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调动人民积极性,让我们的民主更有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而不是削弱和缩小这些优势和特点提出了“6个切实防止”:切实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党争纷沓、相互倾轧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民族隔阂、民族冲突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这是针对国家治理中的关键问题而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无论是对于政党还是民族都需要团结一心,只有这样才能把全面深化改革大业不断推向前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 6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说:“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历史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们就能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需要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党的执政方式和国家的治理方法都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与时俱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深刻认识坚持根本政治制度的必然性,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与实践创新 60年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这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翻开了我国政治发展史上的划时代一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评价:“中国这样一个有5000多年文明史,几亿人口的国家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发展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经60年的风雨洗礼、发展实践,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指明了前进方向。他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抓好5个重要环节的工作: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加强和改进法律实施工作、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是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根本遵循。新形势下,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担负着重要政治责任。我们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出发,加强和改进人大立法、监督等各项工作,努力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地方各级人大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原则,发挥地方人大的独特优势,提高人大工作水平。 随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告形成,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事实上,提高立法质量、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已成为人大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重要共识和基本思路。要把提高立法质量作为核心追求,不断探索科学民主立法的新机制,使制定出来的法律既合乎民意,又合乎规律,增强法律的科学性、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发挥法律对改革的引领、规范、推动、保障作用,保证改革于法有据。还应加强重点领域里的立法,完善立法体制和程序,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要围绕工作大局依法履行监督职权,着力推动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及法律法规的统一正确施行,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强监督工作实效,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要切实做好决定重大事项、人事任免等各项工作,推动湖北“五个文明”建设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加强代表工作,密切各级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切实提高代表依法履职的能力,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真正实现,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要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和服务型机关,不负人民重托,为加快推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