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议案建议点击
2014年第6期 —— 代表天地 作者:王培树等

编者按: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共收到省人大代表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674件,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办公会议研究决定,今年省人大常委会领导督办其中的6件,现将这些建议予以刊发。

 

 

关于加强土地

流转政策引导的建议

  建议人:王培树(省人大代表,随州新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随县新街镇凤凰寨村主任、党支部书记)

  案由:2012年,本着回报家乡的愿景,我在家乡随县凤凰寨村,按照“以企带村、村企联动、合作共赢”的模式,以土地节约集约开发、特色农业发展为龙头启动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村土地中存在的“四多四少”现象,严重制约“三农”发展,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出矛盾。一是适宜流转的多、实际流转少,造成农业资源浪费。一方面,由于农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农业劳动人口持续减少,适合流转的土地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受资金和技术不足以及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比较收益不高等因素制约,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的积极性不高。由此造成土地大面积抛荒的现象呈逐年增加之势。二是随意性流转的多、规范性流转的少,造成土地纠纷增多。受法律和市场意识限制,很多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忽视法律的约束,导致土地流转的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健全,很多甚至以口头方式进行约定,造成在土地流转使用权、收益权方面的纠纷逐年增加。三是模糊性流转的多,清晰性流转的少,造成开发与利用上的混乱。一方面,很多农民把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混为一谈,擅自改变土地性质或超期限出租他人;甚至有的农民还存在着以占为有的思想,将没有纳入土地承包范围的坡岗地、荒山、荒滩视为己有,在土地整理开发中强行要求登记,并要求对等偿还。另一方面,现实中的土地流转大部分是一些外出务工或进了城的土地承包者将自己的土地无偿地交给亲朋好友或邻居耕种,流转方式具有原始性和非理性。四是权属性流转的多、开发性流转的少,造成土地开发缓慢。由于没有明确的民间资本投入土地开发的收益性政策,严重制约了民间资本投入土地资源开发的积极性,造成土地整理开发过度依赖于国家政策和项目,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远远滞后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建议:针对上述矛盾和问题,为切实推动农村土地有序合理流转,政府层面应进一步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政策引导。一是明确土地流转主导性目的。鉴于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因此要大力倡导开发性的、整体性的流转,同时要严厉制止以流转之名对耕地进行出让拍卖的行为。二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方面,要通过新农村建设,推动村庄集聚、小城镇建设,把农民建房纳入到统一管理、规范有序、集中成片的轨道上来,提升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引导,不断加大资金扶持、政策扶持的力度,使广大农民在村庄集聚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政策实惠,增强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创新有效的土地流转方式。采取“两分两换”的方式,把农民的宅基地和承包地分开,把搬迁和土地流转分开。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以宅基地置换新农村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促进农民土地规范有序的流转,为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腾出更大的空间,打通农民进新村、入城镇渠道,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四是建立农村土地开发新机制。一方面,要在引导多主体投入上敢于创新,赋予投入主体更多的收益权。对于以企带村、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企业要给予保护和扶持,赋予其在土地开发中的投资与收益权。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土地整理机制创新。现行的农田土地整治项目,争取难度大,招标环节多,实施阻力大,资金、资源浪费严重,项目效益不高。可以在以企带村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农村进行机制创新试点,通过先整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依据其整理与开发的工作量进行补助与补贴,以达到减少程序、方便投入主体、节约投资、务实高效的目的。

 

 

 

 

 

关于加快推进

“武汉·中国文谷”建设的建议

  建议人:栾丽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案由: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武汉·中国文谷”是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的我国文化产业的最大亮点和独特品牌。该创意提出后,受到57位院士、专家、学者、名人联名扶持,受到33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名建议案、提案支持,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高度重视并亲自批示,全国各大报刊、电台、网站连续进行大篇幅报道,被列为省委、省政府审定通过的《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的第一大重点创建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列为《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加快建设的唯一一个“武汉·国家文化产业基地(武汉·中国文谷)”。“中国文谷”是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批示的“作为一个重大专项工作予以重视”、省长王国生宣告的“五谷丰登”中的“文谷”重大国家品牌项目,是建成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文化标向,是走在转变发展方向前列的强劲引擎。  

  目前,“中国文谷”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创立了中国文谷品牌;搭建了湖北省文化产业商会平台:注册了中国“文谷”商标;建立了中国文谷网网站;做出了中国文谷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制定了中国文谷建设实施方案;列入了《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三大重点三个第一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项目以及《武汉市文化产业振兴计划(20122016)》规划的“武昌文化创意城”第一大市政府重点项目;孵化了中国文谷武汉古玩城(在汉口黄石路,面积三万多平米,入驻481家业户)等。

  “武汉·中国文谷”的目标是从2012年起,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中国文化产业旗舰企业聚集地和国际知名文化企业总部;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千亿级的文化新兴产业,中国创意经济的增长极。据专家推测,“武汉·中国文谷”项目建成后可新增产值1500亿元左右,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万个,将为湖北增加又一个战略支柱性大产业。但是,“武汉·中国文谷”进展速度缓慢,受制于发起主体资金实力和体制机制等多重因素的限制,项目一直处于意向性酝酿阶段,在硬件上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直到20134月,“武汉·中国文谷”得到民间资本的强力注资,项目终于得以重获春天。

  建议:为了加快推进“武汉·中国文谷”项目建设,确保我省“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早日实现“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特提出以下三项建议:一是成立“武汉·中国文谷”文化产业管委会。成立由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武汉·中国文谷”文化产业管委会,实行“政府+企业”、“国有+民营”的运营管理模式,研究部署推进“武汉·中国文谷”的发展工作,加快推进“武汉·中国文谷”的项目建设。二是制定“武汉·中国文谷”建设用地规划。“武汉·中国文谷”是省“十二五”规划重点加快建设的唯一“武汉·国家文化产业基地”,“中国文谷(总部)创意中心”是《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重点支持创建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但“十二五”规划过半,时间过半,“武汉·中国文谷”的用地规划至今尚未落实。建议省委、省政府早日制定“中国文谷”建设用地规划,当务之急是确保“中国文谷(总部)创意中心”(东湖路蔡家嘴83亩三角地)和艺术大观园(省博物馆旁天鹅湖边50亩文化产业用地)规划的落实。三是出台“武汉·中国文谷”建设的优惠政策。“武汉·中国文谷”需整合国内外最优质的文化资源,吸纳国内外最优秀的文化精英,形成巨大的文化创新合力,打造新的创意经济增长极。建议省政府每年安排“武汉·中国文谷”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文化创意产品、服务和项目予以扶持;出台“武汉·中国文谷”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入驻。

 

 

 

 

关于启动丹江口库区

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的建议

  建议人:李翔(省人大代表,十堰市规划局局长、党委书记)等

  案由:丹江口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点淹没区、核心水源区,也是整个移民搬迁工作的主战场。2009年以来,库区各县市区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彻底扫尾”要求,齐心协力,克难攻坚,圆满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外迁和内安工作任务。为帮助广大移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安居乐业,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移民安置区长治久安,建议尽快启动丹江口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  

1、巩固移民搬迁成果任务艰巨。目前,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已顺利完成,但“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实现“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后续工作任务依然十分繁重。2、移民后期致富发展异常艰难。库区绝对贫困面大,近40%的移民属贫困人口,30%以上的移民户是危房户;大坝加高后土地资源减少,库区环境容量有限;库区因长期停建,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建设发展任务繁重。3、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亟须加强。上世纪5060年代,由于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三线”建设和大炼钢铁等历史原因,库区森林植被遭到极大破坏,加之大量良田被淹没,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库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积极治理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加快移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不断加强库区生态恢复和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工作,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

       建议:一是启动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编制工作。尽快研究和编制《丹江口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规划》,调查摸清移民后期扶持人口底数,核定移民后期扶持人口身份,早调查、早公示、早申报,争取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和项目早实施、早兑现,移民早受益。二是设立库区移民后期帮扶基金。建议参照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办法,设立丹江口库区移民后期扶持专项基金,通过向国家争取支持一部分、省财政安排一部分的方式筹集资金,并出台《基金使用管理办法》,用于库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和移民生活帮助等。三是加大政策、项目、资金等扶持力度。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南水北调移民内安和丹江口库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对影响库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相关产业和制约移民安置区长治久安的重大项目,在政策落实、项目布局和资金安排等方面,能够给予重点扶持、优先安排和提前实施。四是组织省直部门对库区进行对口帮扶,为实现“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关于把太阳能光伏发电

作为产业推动的建议

  建议人:杨百昌(省人大代表,黄石东贝机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案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而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正好符合这一政策导向。目前黄石市、随州市等都有较为成熟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生产商和技术储备,随州市还专门出台了“五个一百工程”扶持太阳能光伏发电企业发展。

  建议:1、积极推广光伏产品应用。贯彻落实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相关政策和国家标准,引导和鼓励工矿企业、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绿色示范小区、示范园区。对于运用好的项目可以视同招商引资,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同时享受“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相关税收优惠政策。2、简化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接入手续。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从并网申请受理、接入系统方案制订、合同和协议签署、并网验收和并网调试等需要的时间较长,不利于调动生产商与使用商的积极性。应该研究简化的办法,帮助生产商与使用商共同开发利用光伏发电。3、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使用绿色环保电力的紧迫感。据测算,每节约一度电相当于节约了0.4千克标准煤,同时,减少污染排放0.272千克碳粉尘、0.997千克二氧化碳、0.03千克二氧化硫等。如果把太阳能发电作为产业来发展,无疑会为生态湖北建设作出明显贡献。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动员有条件的单位参加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形成强大合力。

 

 

 

 

关于支持秭归北斗产业园

建设的建议

       建议人:卢辉(省人大代表,秭归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等

  案由:北斗卫星导航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将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扮演重要角色,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产品在国防安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关键领域将得到广泛应用。

       20138月开始,秭归县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局信息中心、北斗国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斗国科)签订了在秭归建设北斗产业基地的战略框架协议。根据协议约定,国防科工局信息中心将全力支持秭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指导和责成北斗国科以合作的形式进驻秭归,启动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秭归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升级,推动秭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秭归企业匡通电子也与北斗国科、中国长城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三方签订了合作协议,作为北斗产业基地的基础平台已启动合作。北斗国科与秭归县政府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重点打造“一园(北斗产业园)一中心(信息安全研发中心)”,将主要建设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信息安全保密通信系统产品研发基地。为推动秭归北斗产业基地建设,县委、县政府已成立了秭归北斗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秭归县北斗产业发展规划、阶段性实施计划、优惠政策以及引进项目谈判等工作。  

  建议:省人民政府将秭归北斗产业园建设列入省级重点项目,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扶持。

 

 

 

 

 

关于调整四湖流域

管理体制的建议

       建议人:段昌奉(省人大代表,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荆州市委主委,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

  案由:四湖流域地跨荆州、荆门、潜江三市,现有面积11547.5平方公里,人口510多万人,耕地650多万亩,水域344万亩,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农业商品基地。长湖是荆州市头顶的“一盆水”,事关荆州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经过数十年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四湖地区由“三年两水、十年九淹”的“水袋子”,变成“鱼米之乡”和“国家粮仓”,流域水利工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湖流域自形成以来,水利工程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之中。规划投资远未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繁重,运行管理经费紧缺,特别是四湖上区在行政区划变更后协调调度矛盾加剧,长湖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一是防洪排涝能力不足。由于湖容缩小、湖堤不达标、渠道持续淤积、闸站老化失修,导致长湖流域防洪排涝能力严重不足。二是调度管理矛盾突出。1983年、1994年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后,四湖流域水系的统一调度被打乱。上区涵闸、泵站、河道、堤防等分属不同行政区域和管理层次,存在管理上的条块分割,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协调不够。三是湖泊保护形势严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湖及四湖流域枯水期水资源储备不足。围网养殖和大量污水的排入导致四湖流域水环境恶化、水生态退化。近年来,违规建池、围湖造田、违法圈地现象时有发生,湖泊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缺乏联动机制、缺少综合执法,调蓄功能减退,防汛压力增大。

       建议:为了进一步加强湖泊流域综合管理,确保四湖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如下两点建议:一是调整优化四湖流域管理体制。对以长湖、洪湖为主要调蓄湖泊的四湖流域,建立统一的省管水利机构,承担湖泊保护相关责任,管理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推进四湖流域全面治理。二是切实加强湖泊保护,加快四湖流域治理。尽快审批长湖、洪湖综合治理和利用保护规划,进一步明确“两湖”水功能区划标准,全面提高流域防汛排涝抗旱能力,增加长湖、洪湖治理与保护资金投入,切实加强湖泊保护监督考核工作。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