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
问答间彰显监督伟力 ——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纪实
2014年第6期 —— 本期焦点 作者:文/本刊记者 丁爱萍
“围标、串标以及转包和违法分包现象时有发生,如何使公共资源交易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收费养人,乱罚款、乱收费现象仍然存在,增加了企业负担,相关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加以解决?”“部分事项虽然取消审批,但有的地方又设定了登记、备案、审定、年检等诸多条件,实质上是变相行政审批。请问省政府怎么解决?”…… 5月27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湖北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询问,一个个重大而尖锐的提问,抛给了应询的17个部门负责人。这是一场依法代表人民行权的对话,13位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专工委成员及省人大代表泼辣发问,应询答问人虚心坦诚,直面问题,一一认真回应。疑问在询问中化解,共识在互动中形成。 助力优化发展环境 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为改善湖北经济发展环境,实现跨越式发展,2012年9月29日,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条例,当年12月1日施行。这是用法规“硬措施”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从制度层面保障发展环境优化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推动条例的深入贯彻落实,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正严明的司法环境、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建设。2013年4月至8月,省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就条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9月召开的常委会会议还听取和审议了执法检查组关于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了审议意见转省政府研究处理。 询问是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增强监督工作实效、推动“一府两院”改进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进行跟踪监督,省人大常委会2014年监督工作计划中,明确将听取省政府关于条例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积极回应社会关切。2014年初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通过了专题询问工作方案,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工作专班,明确了责任分工。明确此次专题询问对象是省政府及相关部门,重点是省级政府及部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贯彻执行条例情况。询问主要内容为建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条例宣传贯彻保障机制情况;建立完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评价制度和行政问责制度,严格责任追究情况等。常委会办公厅还专门设立专题询问热线电话,开通电子邮箱,受理社会各界情况反映和意见建议。 为做好开展专题询问相关工作,促进条例的全面贯彻实施,根据监督法和专题询问工作方案安排,3月上中旬,省人大财经委分4个小组,赴荆门、孝感、鄂州、天门等市,就条例执法检查情况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分别听取了当地人大常委会、政府及发改、监察、商务、人社、民政等部门汇报,走访了12家企业,并与部分省人大代表进行了座谈,完成了调研报告。4月29日,省人大常委会召集省政府办公厅、省编办、省发改委等15个部门负责人召开座谈会,部署条例专题询问工作有关事项。 询问人犀利发问 答询者坦诚回应 5月26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召开,听取和审议了副省长甘荣坤关于条例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27日下午,举行联组会议开展专题询问,会场庄严肃穆,偌大的会议大厅座无虚席。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李春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副主任田承忠主持会议,副主任赵斌、周洪宇、王玲、王建鸣,秘书长乔余堂出席会议。甘荣坤到会。 “一家沃尔玛超市开业1个月,被不同部门单位检查20多次,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经营。这种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情况在有些地方还存在,如何彻底杜绝?”何世平委员犀利提问。 “这一方面说明执法部门多,需要从体制上整合;另一方面,即使合法性上没什么问题,其执法的合理性、科学性也值得研究。”省政府法制办主任张绍明回答。他表示,将探索整合执法主体,解决执法机构过多、过滥、重复执法的问题。把省、市两级的职能转向指导、监督、协调执法工作为主,尽量避免多头、多层执法。以提高行政执法合理性、科学性为出发点,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重大行政执法备案制度,探索执法部门面向企业的各种检查实行内部统筹和向同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的新机制。 田承忠补充说,这种问题在县一级尤为严重,效益稍微好的企业像一块唐僧肉,谁都想去咬一口。“看似问题在下面,其实根子在上面。”他提出,对于有行政执法权、行政收费权的部门,省政府要好好排查清理一下,尽快列出权力清单,该减免的减免,该取消的取消。省一级要加强监管,市州出了类似问题一定要严格问责。 “有企业与银行达成协议,用价值50万元房产抵押贷款。在房管部门办理他项权证时,房管部门硬性指定某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并从中收取了5万元评估费,否则就不同意办理抵押贷款手续。目前,还存在中介机构与行政机关脱钩不彻底的现象,借用行政权力获取不当利益,而且中介市场体系不健全,竞争不充分。请问发改委,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曹亦农委员抛出问题。 “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的设立和服务行为,已纳入今年的改革重点。”省发改委副主任肖安民回应。“全省将改革社会组织登记制度,对行业内商会类、公益慈善类、科技类、从事社区服务类的社会组织,实行直接到民政部门登记。有些提供服务的社会企业就只有一家,没有办法进行公平竞争,可以通过‘一业多会’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他表示,针对目前存在的中介不中立、脱钩不彻底问题,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特别是对投资项目前置审批类机构实行目录管理,出台专门的管理办法,做到机会公平、服务规范;还要联合相关部门推进建立并联审批平台建设,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承接政府转移部分职能事务的管理。 “有的中小民营企业反映,他们从银行贷款的利率一般上浮30%,还有额外的附加条件,而国有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利率一般下浮30%。在同等条件下,民营企业贷款利率比国有企业高出一倍甚至更多,不堪重负。对于这个情况,省政府如何解决?”龚良柏委员十分关心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可以说是个世界性难题、世纪性难题。”省政府金融办副主任胡俊明说,这里面既有金融体系对小微企业不利的因素,也有小微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他明确表态,将从5个方面予以改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鼓励小微企业开展多种渠道的融资,推进大银行网点向下延伸,减免小微企业相关融资收费,建立健全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分担机制。省经信委主任欧阳万坤也提出了具体举措,“经信部门要建机制、抓平台、抓担保、促协调、强素质。要主动与银监部门、银行部门、金融机构增强互动,主动向金融部门推荐中小企业和项目。还要建立线上和线下两个平台,加强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网上对接和线下对接。抓担保、抓协调,促进中小企业多渠道融资。另外,还要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产业素质、自身信誉,与银行建立良好的诚信关系。” “有企业反映在办建设用地规划手续时,土地部门要求企业先到环保部门做环评,到了环保部门,环保部门又要企业先到土地部门办理建设用地规划书。还有一种情况,如市里将审批权力下放到开发区,开发区没有相应的部门和人员来承办,导致企业找不到人。省编办在下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权限时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尚援朝委员尖锐发问。 “我省行政审批的数量在全国来说是比较少的。审批事项的减少不是最终目的,最终是要通过项目的减少来提高行政效率。”省编办主任岳勇坦言。对于行政审批互为前置、相互推诿的问题,他表示正从两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按照工商登记体制改革,实行“先照后证”,将取消和调整一部分前置审批事项;二是正在开发建设省级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平台,将住建、国土、水利、交通等19个省直部门的相关审批业务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实行“同步受理、同步办理、限时办结、互抄互告、信息公开”,解决前置后置问题。他说,我们还将对取消下放事项进行“回头看”,进一步督促各地各部门逐项抓好衔接落实,并建立市州县统一平台,切实解决行政审批事项权责不相匹配的问题。 “一家公司反映其与当地政府就通水、通电、通路、场地平整达成协议,政府评估场地平整费用1830万元,企业按协议平整场地后,政府却只付款915万元。这种朝令夕改的现象在某些地方还存在,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信用信息资源,构建信用服务平台。请问省政府将采取哪些具体办法和措施?”左雄中委员提问近乎咄咄逼人。 “信用体系在我们整个社会包括政府及其部门确实存在很多问题,省委省政府对此十分重视,由省发改委和省人民银行牵头,已经做了一些初步的工作。”肖安民透露。下一步,将从四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编制好信用体系规划,强调规划的引导作用;二是着手信用平台建设,打造省级信用平台建设,建立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标准;三是要强化信用信息的应用,引导和规范信用服务机构;四是要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把政府诚信作为整个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 …… 专题询问现场气氛热烈,常委会组成人员、专工委成员及省人大代表开门见山轮番发问,直面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短板;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客观回答,实事求是。有提问,有回应,有介绍,有说明。事关湖北经济发展环境大局,事关百姓关切的重点和热点,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感在会议中深刻体现。 始于问而不止于答 跟踪监督持续给力 会场内,摄像机、照相机,各种采访器材“大马力”运转,客观、真实纪录这一庄严过程……不知不觉时针已指向6点,大家意犹未尽。 询问回答过程结束后,甘荣坤代表省政府作发言。他说,条例实施以来,全省上下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仍未从根本上理顺,政府权力边界不够清楚,执行层面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公开和隐蔽的干预仍然较多;行政服务效能有待提升,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土政策”、“中梗阻”、“玻璃门”、“弹簧门”等现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他说,当前,贯彻执行条例已进入攻坚期,要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更多地听取市场主体的意见,坚持问题导向,既注重治标,更注重治本。从行政体制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入手,积极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促进政府简政放权。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统领,努力打造我省改革开放的升级版。 田承忠认为,专题询问的最终目的不是为“问”而“问”,也不是为追求场面热闹和新闻效果,更不是“找茬”,而是通过这一法定监督方式,督促支持“一府两院”解决存在的问题,改进相关工作,回应人民关切。他说,全面贯彻实施条例,改善湖北经济发展环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关系到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到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到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固化利益的深刻调整、一些行政管理制度机制的深刻变革创新,法律性、政策性强,情况复杂,解决问题难度大。“专题询问是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一种方式,它有效地搭建了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与‘一府两院’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平台。”田承忠说,通过政府及其部门负责人应询回答热点问题,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能更好地知情、知政,参政议政。 “专题询问的效果,不仅在于被询问者的答复情况如何,更在于答复后的实际行动和成效。”李春明作总结讲话指出,搞好专题询问,起点在问,终点在答,关键在整改,落脚点在成效,也就是要“始于问而不止于答”。他表示,下一步,省人大常委会将选择其中的突出问题进行跟踪监督,认真查看政府部门的整改是“光打雷、不下雨”,是“雷声大、雨点小”,还是“雷霆万钧、下及时雨”,防止专题询问止步于“一问一答”,要真正做到有询问、有答复、有结果。“环境出生产力。优化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李春明强调,解决这些问题,不会一蹴而就。但面对这些难题,必须有出重拳、下狠手、展实招的态度。“今后,专题询问将逐步走向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他说,省人大常委会今年还将对湖泊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工作、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开展专题询问,为全力打造全国最优的经济发展环境,为“五个湖北”建设,加快推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作出新的积极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