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
让百姓得实惠 ——宜昌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办理民生议案纪实
2013年第5期 —— 监督广角 作者:◆ 文•图/黄书祥
近年来,宜昌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履职为民,监督的视野更多地从发展转向了民生,指导思想凸显民生理念,工作布局凸显民生分量,议案建议办理凸显民生定位,活动策划凸显民生内容,目标追求凸显民生效应,有力推动了一批民生问题的解决。 人大对民生问题的格外关注,可以从近几年筛选确定并重点督办的几件议案窥见一斑。连续6年,市人大确定6件议案,全部指向“民生之难”,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均被列为当年政府重点民生工程。现在,这些议案都化为或正在化为实实在在的百姓实惠。 征地农民实现老有所养 家住伍家岗区共联村70岁的蓝学成婆婆收到一份大惊喜,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了,她说:“没想到,我也和城里人一样按月拿票子啦!” 事情要从2007年1月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说起。梅卫民等数位市人大代表发现身边被征地农民数量逐年增多,很多被征地农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形成了城市新“三无”群体。于是他与另外11名人大代表一起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议案》,并被大会主席团确定为议案办理。 “土地对农民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农民一旦失去土地,便成为种田无土地、社保无资格、工作无岗位的新‘三无’群体。”说起领衔提议案的初衷,梅卫民说。 市人大常委会全力办理议案,当年7月下旬,《宜昌市城区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正式出台。随着办法的实施,首批累积下来的1万多名被征地农民受惠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军平说:“随着近年来宜昌重点项目和城市新区建设,每年都出现一批被征地后的失地农民,自政策出台后,都按照《宜昌市城区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执行,形成了制度,人大常委会不定期调研和检查这一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不仅如此,下面各县市都参照城区这一办法出台了相应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解决了全市被征地农民这一类特定群体的后顾之忧,化解了一大批社会矛盾和纠纷。”据介绍,截至2012年12月底,宜昌城区共有30803人纳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范围。被征地农民养老金最高月发放标准为910元,最低为437元。与此同时,所辖9个县市还有6万多被征地农民纳入了养老保险,今年初两个多月全市又新增1050人被征地农民获得保障。 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3万多名被征地农民受惠,这毕竟是一个特定群体,随后,市人大常委会将触角盯住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让更多老百姓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实惠。 2008年3月,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张德才等18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关于加快建立宜昌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议案》。对这一可惠及全体城镇居民的议案,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办理,市长高度重视。2008年6月,《宜昌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正式出台和实施,当年全市新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21万人。 市人社局医保处余刚主任说,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办法实施以来,全市已有56.4万城镇居民参保,参保率达96%。而且政府补助标准逐年在提高,参保人员一个年度内,医保基金累计支付医疗费用最高限额达到8万元,看病费用越高,报销比例越高,老百姓对这一政策非常满意。为让更广大的人群享受医保待遇,市政府又出了新的政策,城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可以和当地市民一样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而今,配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等另外几种医保,已在该市实现全覆盖。 2009年2月,10名宜昌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关于大力推动全民创业,以创业促进城乡就业的议案》。议案被正式确定后,市人大常委会把议案办理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项重要举措,市政府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采取积极措施稳定就业局势的通知》和促进全民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性文件,建立了小额担保贷款基金和高校毕业生创业贷款基金。市就业局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近几年凡是促进创业扩大就业工作,一直是按诞生的指导性文件和政策执行。目前宜昌建立创业孵化园12个,累计安排小额贷款担保基金1.68亿元,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7318笔12.7亿元。2012年,宜昌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6万人,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培训5.2万人,创历史新高。宜昌产生了一批创业带头人,他们感叹是政府的创业政策给了他们勇气和信心,是小额担保贷款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为他们的创业雪中送炭。 小小菜市场 民生大工程 几年前,菜市场还是宜昌人的“揪心事”:硬件设施陈旧,脏乱差现象严重,受挤占的较多,而且,城区1996年至2009年来规划的22家菜市场,全部被改变了用途。 2010年2月,市人大确定另一件重要的民生议案——《关于加强城区菜市场建设与管理的议案》,并积极办理,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城区菜市场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决定》。市政府迅速落实决定,连续出台了《宜昌市城区菜市场管理办法》、《宜昌市城区菜市场建设规范》和《宜昌市城区菜市场建设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3个规范性文件,启动并加快推进城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三年改造工程,并为今后宜昌标准化菜市场建设拟出了“蓝本”。 为了让议案发挥最大效应,市人大常委会持续三年不懈办理。2010年8月,组织60名人大代表分4个小组视察议案办理情况。同年11月,就菜市场建设情况首启专题询问,市政府承诺全面改造菜市场,纳入2010年建设改造计划的24家菜市场当年建成。为给人大代表一个满意的答复,在2011年初市人大会议召开前,再次组织400多名与会代表视察了菜市场的建设改造工程,追踪议案办理。2011年、2012年,宜昌中心城区又新建、改造标准化菜市场50家,面积16.6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2.2亿元。目前,主城区已基本实现菜市场标准化建设改造全覆盖。市民真实感受到菜市场变了,宽敞的通道、洁净的地面、明亮的灯光、整齐的柜台,让人赏心悦目,人大代表表示满意,也赢得了市民一致好评。 “格格”进万家 社会管理“网格化” 第5个年头到来,市人大依旧紧握关注民生、化解民忧的接力棒。2011年1月下旬,丁晓艳等10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关于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的议案》,该列为正式议案。 为了办好议案,市人大常委会在深入基层调研、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及时作出了《关于加强城区社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决议》。市政府认真落实决议要求,主要负责人多次深入社区对话“小巷总理”,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社区规范化建设资金1744万元,完善了社区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 据市创新办副主任张宗益介绍,宜昌城区121个社区被划分成1110个“网格”,“网格”成为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每个网格涵盖200户至300户居民,安排1名专职网格员负责管理。大到传达国家政策,协助打击犯罪,小到窨井盖维修,解决居民日常不便,无所不包,受到居民欢迎。万寿桥街航运社区居民杨波说,社区比以前规范了,自从社区来了“格格”,她们每天在社区里“打转”,登门入户,随时随地为居民服务,帮助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现在活跃在宜昌各个社区的网格管理员达1110名,社会管理“网格化”使宜昌再一次成为全国的标杆,宜昌成为“全国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 让宜昌运河碧水长流 2012年2月,在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多名市人大代表又联名提出了《关于综合整治宜昌运河的议案》,被大会主席团确定为正式议案,一场彻底整治运河的战役就此打响。 在宜昌城市卫星鸟瞰图上,全长30.5公里的运河恰似一条美丽的玉带,穿城而过。但这条美丽的玉带近些年来再也不美了,因为她历经50年的沧桑,日久老化,并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当年参与修建运河已年逾七旬的王开镛老人,看到如今运河脏乱差现状,痛心地说:“昔日出门捧水便饮,如今这水很难看,水源没有变,变的是水质。是到了该把它治理好的时候了。” 一年的时间内,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两次前往运河实地踏勘,认真办理议案。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张建一强调:“政府部门要将宜昌运河综合整治作为提高市民生活条件的民生工程、城市发展提升的创建工程和责无旁贷的政府工程来抓。” 市政府高度重视运河综合整治,成立工作专班,抓紧编制完成了《宜昌运河景观工程和整治规划》,计划用3年时间,将运河打造成城市河流生态廊道、城市景观休闲廊道和城市文化展示廊道。2013年1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对运河改造施工现场进行视察,强调要进一步优化完善运河整治方案,做活水文章、做大水文章、做好水文章。目前,运河整治各项工作已全面启动,34个运河排污口已全部堵截,城区运河开始呈现一泓清水的可喜局面。家住运河公园附近的张婆婆,每天都要漫步园中,在水杉、银杏等绿色植物中呼吸清新空气,吐故纳新,欣赏风景。“现在,运河水变得清亮了,在公园散步是一种享受。” 按照《宜昌运河中下游环境景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宜昌运河将建设成为精品河道,突出打造“三线八景十二桥”三大特色景观,改造成“城市彩带”公园,3年内重现水清岸绿景美的靓丽模样。 这些变化的背后,正是市人大常委会将议案视为一项项惠民政策,并持续认真办理推动民生改善所带来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