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些食品企业的生产场地普遍狭小,小型企业甚至作坊式工厂居多,其生产的食品以散装为主,保质期较短。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现代企业的规范管理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建议引入分类分级管理模式,以风险管理为目标,有效保障流通领域食品安全。
要对食品经营者进行风险等级认定。要根据经营者是否建立并执行原料验收制度、索证索票管理制度,是否存在使用过期、无标识及卫生质量不能保证的食品原料和添加剂的行为,生产过程是否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操作,是否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人制度等多项指标,对食品经营者进行风险等级认定,并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实行食品安全分类分级监管,目的是合理分配监管资源,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食品的监督管理,实现科学监管、有效监管。
要科学合理地确定风险等级。食品经营者风险等级可设立特级风险、一级风险、二级风险、三级风险4个级别。风险等级认定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根据现场检查情况,逐户进行风险评估,填写监督记录,并且每季度或每半年核对一次。二是依次确定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各有侧重的监督管理制度,量化监督管理频次。三是将风险等级认定结果及相应的监管制度告知企业。四是建立完备的风险信息采集制度,对采集的信息及时汇总,及时分析。五是风险等级认定不可一劳永逸,应建立动态的等级升降制度。
要实行风险预警管理,最大限度地防止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工商部门应根据风险的紧急和严重程度,采取行政指导、公示披露、专项治理、应急反应等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要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响应程序,提高应急处置及快速反应能力,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和公众事件,有效控制风险。
要严肃进行查处。实行风险预警管理,要一手抓风险判断、预警、控制和化解,一手抓查处、惩治、取缔。对于无视风险而酿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经营者,应根据其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依法限制其相关权利,并向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