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兴即挥毫,灿然存简牍”。千年前,人们以竹、木为载体,“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一笔一画,有规有矩,有根有据,书写灿烂的中华文明。自殷商至魏晋,简牍都是主要的书写载体。每一枚简牍承上启下,记录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
楚简是迄今为止最早的竹简,时代以战国中晚期为主。楚简的形制通常是首尾两端往往修削成平齐形,内容分为书籍、文书与律令、遣册、卜筮祷祠记录4类。1951至1953年,湖南长沙连续发现的几批楚简,拉开楚简出土的序幕。早期发现的楚简,因保存情况较差,数量少且内容相对单一,多为遣册(即随葬品清单)和卜筮祭祷文书。直至1987年包山楚简的出现,打破这一局面。包山2号墓出土大量、保存较为完好,且大部分有纪年的楚简,因其内容丰富可以窥见当时楚国的基层社会组织、行政制度等,是探索荆楚文化的珍贵文献。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出土的楚简,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典籍”。其抄写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不晚于公元前300年。郭店楚简的主要内容是儒家和道家的著作,《老子》《缁衣》等是其赫赫有名的传世篇章,《缁衣》除章数、章序和用字与《礼记·缁衣》有区别外,其他大体相吻合,应是同一文献的不同传本。如今传本“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郭店简则为“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类而志也。则君不疑其臣,臣不惑于君”。二者几乎一致,仅在用字上略有区别,儒家的治世之道可以从中管窥一二。
此外,郭店楚简还包含已失传的古书。如道家文献《太一生水》,有学者认为“太一生水”有如《老子》的“道生一”,认为《太一生水》与《老子》关系密切,还有学者认为其是儒家作品或是阴阳家的著作。不论何种说法,“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太一和水相辅相成,构成古代以水为中心的自然宇宙论,千年前朴素的宇宙观就藏于方寸之间,启迪哲思。还有如儒家文献《性自命出》《六德》等,《性自命初》是一篇儒家关于心性的学说,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谈论心性,下篇谈论“情”,对于理解孔孟间的儒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而《六德》探讨的是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人伦道德关系以及选贤举能的原则,充分体现儒家人伦理念的普世价值。
郭店楚简出自荆楚,每一行文字形成独特的荆楚印象。无论是道家的道法自然,还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其他学派的处世智慧,以道家与儒家思想,共同构成荆楚大地的文化底色。因此,郭店楚简的发现,开启楚简研究的新时代,是荆楚文化深厚内涵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考古发掘工作仍在继续,尘封的明珠也将再次夺目。一枚枚楚简穿梭千年,跨越时空,还原历史真相,见证荆楚大地上的真实故事。2019年,荆州龙会河北岸墓地出土战国楚简324枚,简文中一类是典型的楚文字,简文中涉及楚国祭祀与军事礼仪记录,另一类则是与周武王、周公相关的“书”类文献,记载周武王、周公旦相关事迹。2020年,荆州枣林铺造纸厂46号楚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篇整理者题为《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详细记载了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的争霸之战。“周公辅政”“卧薪尝胆”等不再是书中的寥寥几笔,他们有血有肉,隔空与今人相望。
值得一提的是,遭秦始皇焚书的先秦典籍也将逐渐露出真容。2021年,荆州王家嘴798号楚墓出土竹简3200余枚,根据其考古报告,简牍的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诗经》的《国风》部分,十五国风的绝大部分篇章都有发现;第二类体裁与《论语》相似,记录孔子言行,第三类初步判断其性质可能为乐谱。被判断为乐谱的竹简,在此之前,从未有发现,很有可能是“六经”之一《乐》经中的内容。2023年,荆州秦家咀墓地出土的楚简,内容涵盖先秦“书”、“语”、诸子、数学等众多领域。其中不乏《尚书·吕刑》《齐庄侯侵晋伐朝歌》等经典。新的发现,将继续写下楚简研究的崭新一页。
“简”述荆楚,“牍”懂荆楚。楚简所传承的荆楚文化的文脉,为荆楚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荆楚文化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