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三个精神”赋能新质生产力
32767年第12期 —— 民主实践 作者:文·图/陈芳

宜昌劳模工匠辈出,上世纪有织布能手付承梅、新法接生王佩芳、公厕管家杨自会;新世纪有钢筋技工周军、深孔镗工游军、整音技师雷春华……

一个个感人故事,一项项劳动成果,无不诉说着劳动最伟大,奋斗最幸福。7月至8月,宜昌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赴宜都市、枝江市、西陵区、伍家岗区和宜昌高新区等地就全市贯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决定》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大家深切感受到千行百业的繁荣,千家万户的美好,离不开“三个精神”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三个精神”焕发新时代光芒

在调研过程中,无论在乡镇社区、还是在企业车间,“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标语展板随处可见,五一广场数字劳模工匠馆人头攒动,人福药业劳模创新工作室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三个精神”在宜昌不仅仅是强化劳动价值观念,更是弘扬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

“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劳模事迹”报告会、“技能状元”巡回宣讲,“劳模工匠助企行”……今年以来,宜昌各级工会共开展弘扬“三个精神”宣讲活动200多场次,让“三个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劳动模范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如何爱岗敬业;技能大咖走进东部产业新区,面向生产一线送技术、解难题、促创新;能工巧匠走进社区,帮忙居民纾难解困,立足岗位作贡献。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宜昌市人大社会委主任委员韩松在调研时发出感慨,学习弘扬“三个精神”,首先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劳模工匠的奋斗故事,激励着现场每一个人。

宜昌党政领导干部选择在节日期间走访慰问劳模工匠,重大项目开工、重大节日观礼邀请劳模工匠代表参加。建设劳模疗休养参观基地、劳模主题公园广场、劳模纪念林,宜昌东站、三峡机场开通劳模疗休养绿色通道,城发集团打造疗休养接待服务专车,营造出全社会对“三个精神”深厚认同感。

截至目前,宜昌市共有全国劳模5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66人、省部级劳模622人、省五一劳动奖章155人、荆楚工匠31人、宜昌市劳模765人、宜昌市五一劳动奖章202人。

“一个劳模激发一群劳模,一个工匠带出一批工匠,一个创新工作室孵化出许多创新工作室,劳模工匠的成长形成了辐射效应。”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冯正宏介绍说,全市共建设市级以上劳模创新工作室256家,建成行业性创新工作室联盟2家。

秭归县在宜农民工服务中心党委书记王华君是宜昌市选树的劳动模范。他在调研中提出建议,“三个精神”进新经济组织、进小微企业的方式需进一步拓宽,讲好劳模故事、工匠故事需要增强创造力和感染力。

 

“从工到匠”赋能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紧紧依靠高素养劳动者,其中劳模工匠是当之无愧的“头雁”。

“工”变“匠”,是时代的呼唤,更是现实的要求。中间没有太多捷径,需要的是时间沉淀,更要耐得住寂寞不断钻研和打磨。

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加强代表建议跟踪督办,推动更多产业工人由“工”变“匠”。今年初,市人大代表郎君提出《关于建立化工专业人才引育体系的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将其列为2024年重点建议进行办理,交市人社局主办,由市人大社会委进行跟踪督办。

宜昌磷矿资源丰富,已建成全国精细磷化工产业基地。近年来,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楚能新能源锂电池产业园、欣旺达东风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先后落户宜昌,成为一批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代表建议交办后,市人社局高度重视,会同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教育局等单位积极办理。深入推进化工产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院校根据企业需求订立人才培养方案,组建特定班级,全市技工院校开设各类订单班、冠名班40个以上,定向培养中级工以上技能人才3000人以上。对参加培训并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分别按照3500元、5000元标准给予补贴。

市总工会、市人社局、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建设宜昌劳模工匠学院,打造“一学院多平台”的培训格局,建成市级产业工人培训基地30个,为技能人才搭建了更好的“成长阶梯”。

市总工会不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组织开展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鄂有绝活·宜有能人”、宜荆荆都市圈劳动技能竞赛、“技能状元”职业技能竞赛、职工创业创新大赛等50多项竞赛活动,带动全市3000余家企事业单位、15万多名职工参加比赛,一批能工巧匠“破土冒尖”。

据统计,全市每年依托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新增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10000多人,为企业培养输送了一批高技能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以技提薪”构筑人才孵化器

目前,宜昌拥有高技能人才19.02万人,其中147名高技能人才获得国家、省、市高技能人才荣誉,46人获得湖北省高技能领军人才,枝江三宁公司杨文华入选大国工匠培育对象。

技能人才是支撑打造世界级宜昌的重要力量。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提质扩面的大背景下,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技高者多得”,通过技能人才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积极出台政策,支持劳模工匠提技提薪,这是对劳动者的鼓励和支持,也激发了劳动者成长成才动能和创新创造的活力。

宜昌生物医药孵化运营管理公司总经理彭湃指出,现在一些中小企业为降本增效,支持劳模工匠和职工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不高,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运用不够充分、不够及时,建议人大进行重点关注。

市人大社会委充分吸纳民意民智,形成了《宜昌市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专题调研报告》,梳理“三个还不够”,即贯彻《决定》存在社会面宣传还不够、技能人才培养力度还不够、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发挥还不够的问题;提出“三个下功夫”,即要在营造浓厚社会氛围上下功夫、在加强劳动教育上下功夫、在加强劳模工匠的培养和作用发挥上下功夫。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印发市人大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

市政府积极跟进,认真落实《宜昌市劳动模范管理办法》《宜昌市劳动模范待遇执行办法》《宜昌市一线职工疗休养管理办法》,为全国、省级、市级劳模发放困难补助104.87万元,惠及困难劳模153人。宜都市、伍家岗区、点军区等地修订完善劳模管理办法,出台劳模管理新政,切实落实劳动模范的各项待遇。

“三个精神”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文化支撑和人才保障,成为推动宜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