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人大刚性监督的一次成功实践 ——荆门质询第一案追忆
2024年第11期 —— 本期焦点 作者:文/朱德银

2005年2月,荆门市发生一桩轰动性新闻,正在召开的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15名龙泉代表小组的代表向大会主席团提出了《关于农贸批发市场“退市进郊”的3号建议为何得不到落实》的质询案。笔者时任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定点联系龙泉代表小组,有幸见证了这桩质询案提出和办理的全过程。

时间追溯到2000年2月14日,市政府市长办公会议作出决定,实施荆门市中心城区农贸市场“退市进郊”,拆除位于市中心的农贸批发市场,其批发功能由东宝区、牌楼镇和新生村三级联手在城郊投资新建杨家桥市场承担。

3年过去了,农贸市场“退市进郊”情况如何?2003年12月,荆门市龙泉代表小组根据年度活动计划,组织代表就此开展调研,为即将召开的市人大会议作准备。代表们进市场、访市民、察民情,收集到不少“一手资料”,至今记忆犹新。记得代表来到苏畈桥市场调研,不少居民闻讯过来反映情况,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拉住周健的手激动地说 :“周代表,自从这个农贸批发市场开市后,装满农副产品的货车在家门口川流不息,我们再没过上安宁日子。批发业务多在凌晨1点至6点进行,货车轰鸣声,买卖吆喝声,噪音大,无法安稳睡觉。”附近居民也你一言我一语地大吐苦水:市政府曾将这个农贸批发市场迁到了杨家桥,不知什么原因,不到两年,批发业务又恢复了。恳请人大代表为民代言,督促政府把这个批发市场真正迁走。在现场,代表们亲眼看到,交易中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随处可见,污水横流,影响文明城市创建。当天,代表们来到杨家桥市场,这个市场是区、镇、村和40个商户共同融资2700万元建设的,投入使用后头两年经营可以,自2003年初,由于苏畈桥市场违规恢复批发业务,该市场有场无市,生意惨淡,一大半商户已关闭歇业。

调研中,代表们还发现一个突出问题,即负责苏畈桥农副产品批发经营的贸易有限公司的注册资金大都由区农业部门职工筹集,法定代表人是该部门的在职人员,管理者多为农业系统下岗职工。代表们认为,农贸批发市场“退市进郊”政策不能有效落地,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相关部门存在利益之争,政府管理上也存有漏洞。

2004年元月召开的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周健等14名代表联名提出了《认真落实“退市进郊”决策,整治规范农贸批发市场》的议案,经大会主席团决定转为建议办理,编号为3号建议,市农贸批发市场“退市进郊”正式进入代表监督视野。

 

2004年3月中旬,市政府将3号建议交由市经贸委承办。随后,承办方对苏畈桥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由于方案的落实遇到阻力,办理没有效果,代表和居民均不满意。此后,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下发会议纪要,责成工商、公安、城管等部门联合进行整治,虽取得一定效果但未能巩固。同年6月,人大代表向市政府主要领导书面反映,认为建议办理牵涉的职能部门多,要求由市政府直接办理。时任市长刘力作出批示,责成孙成海副市长领办此案,限期解决代表反映的问题。

开弓没有回头箭。当年8月25日,代表们跟踪了解建议办理进展情况,凌晨时分,代表们分别暗访了苏畈桥和杨家桥两家农贸市场。虽是夜深人静,苏畈桥市场仍然车水马龙,批发业务依然火爆,杨家桥市场却冷冷清清,“退市进郊”决策成了一纸空文,代表个个面色凝重。

2005年2月底举行的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范士强、周健等15名代表向大会主席团提出了《关于农贸批发市场“退市进郊”的3号建议为何得不到落实》的质询案,要求市政府“对造成这种局面究竟是政府决策失误,是政府不作为,还是部门利益挑战政府权威?”等问题作出答复。

大会秘书处收到质询案后,经过审查,认为该质询案质询的对象、内容、提案的时间和法定人数等都符合地方组织法的规定,也符合大会主席团提质询案的要求,并及时向大会主席团报告了审查结果。大会主席团听取审查报告后,重点就质询案的答复形式和答复时间进行了充分讨论和表决,最终决定交由市政府在本次会议期间书面答复提质询案的代表。

 

会议期间,市政府虽及时对质询案进行了书面答复,但提出质询案的大多数代表认为,答复内容缺少“干货”,表示不满意。

为推动政府把质询案办理好,当年3月18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代表座谈会,市政府负责人就质询案提出的问题进一步答复代表。时任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张之麟、副主任徐生教出席会议,市长刘力、副市长孙成海出席会议,市人大相关专(工)委和研究室、市政府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媒体记者闻讯而至。会议希望各方对农贸市场“退市进郊”工作进一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参会代表一致表示,提出质询案不是找茬子为难政府,而是添动力推动政府改进工作。周健代表说,利民好事要有硬措施,坚定不移抓下去,抓出市民满意的结果。王家玉代表说,整治工作雷声大、雨点小,专班一撤就恢复原貌了,关键是政府决心不够,没有釜底抽薪解决问题。熊文银代表一针见血指出,部门利益作祟是影响决策执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会上,市商务局、农业局、工商局等部门负责人相继就有关问题一一作出答复。最后,刘力市长诚恳表态:“代表提出质询案是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和促进,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按照市长办公会既定的管理目标和工作任务,切实把苏畈桥市场整顿好,把杨家桥市场发展好,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同年5月20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专题听取质询案的办理情况和对苏畈桥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审计情况的报告,部分人大代表列席会议。讨论中,代表一致认为:“两桥”市场整顿、规范不到位,最重要的原因是背后的部门利益。要坚决将苏畈桥农副产品经营公司与市农业主管部门彻底脱钩,使其完全按市场规则运行。会后,市人大常委会工作部门将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市政府。

 

为使质询案提出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市政府当面答复代表后的短短3个月中,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加大督办力度,相继3次召开会议专题听取办理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推动办理工作有序实施。龙泉代表小组也多次采取调研、明察暗访、约见等形式,跟踪督促办理工作加快落地。市长、分管副市长多次听取整顿工作情况专项汇报,及时研究整顿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组建专班,强化措施,真抓实办,推动办理工作稳步推进。

当年5月,苏畈桥农贸市场违规经营得到有效遏制,杨家桥市场人气复苏。工商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当月进入杨家桥市场从事批发业务的车辆和交易量分别是整顿前的10倍以上,市民对中心城区农贸批发市场“退市进郊”决策予以充分肯定。6月2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专题听取了市政府关于两家农贸市场的经营秩序整顿情况的报告,提出质询案的代表应邀列席会议,主任会议成员和代表均表示满意。

荆门质询第一案,是市人大运用刚性监督方式开展监督工作的一次成功实践,省人大常委会《楚天主人》杂志刊发《荆门,质询第一案》通讯,对质询案前前后后进行了深度剖析,文章获第十五届中国人大好新闻二等奖。《人民代表报》《荆门日报》分别在头版刊发通讯,予以浓墨重彩深度报道。

如今20年过去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画面仍然历历在目。我深深感到,该质询案的圆满解决,也折射出市人民政府强烈的法律意识、人大意识和公仆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依法行政,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信任。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