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光辉历程
2024年第10期 —— 调查研究 作者:文/高胜前 魏小虎 图/本刊资料

     豫鄂边区是1938年10月日寇侵占武汉后,我党在中原地区建立的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是由李先念、陶铸、陈少敏等为代表的豫鄂边区党委和新四军第五师带领边区通过武装斗争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1939年1月,李先念率领一支近150人的部队自河南竹沟南下,挺进武汉外围敌后。同年6月,陈少敏也从竹沟率干部战士200余人到达鄂中,与李先念、陶铸领导的部队会合,组成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这支部队后发展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等领导根据地军民一方面发动朱堂店、新街等系列打击日寇的战斗,另一方面加强地方民主政权建设。京山小焕岭是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和豫鄂边区行政公署驻地,当时有豫鄂边区“小延安”之称。

      到抗战胜利前,豫鄂边区已发展为东起安徽宿松、太湖和江西彭泽,西至湖北宜昌、荆门,北到河南舞阳、叶县,南临幕阜山麓和洞庭湖畔,地跨豫鄂皖湘赣5省交界地区53个县的9万多平方公里国土和拥有1300多万人口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根据地先后建立了7个专区共39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形成后,在京山召开过2次军政代表大会和1次抗日人民代表大会,在大悟山召开过1次边区临时参议会。

 

豫鄂边区第一次军政代表大会

      1940年2月,豫鄂边区各地抗日民主政权相继建立,有条件选举的县都按中共中央统一部署建立了宪政促进会,召开县军政干部代表大会,选举了县行政委员会。1940年3月,党中央发出通知,要求革命根据地按“三三制”原则建立各级参议会制政权。根据中央要求,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华中、华南等根据地相继选举了参议员,召开了参议员大会。在湖北,根据1940年3月1日中原局和刘少奇关于豫鄂边区“急需建立整个政权领导机关,一面推行宪政,一面领导已改造之乡区政权及指导与统一各政权工作”的指示,在京山丁家冲召开边区基本区内各县政权负责人和开明士绅联席会,成立豫鄂边区宪政促进会,推选陶铸为主席。宪政促进会派员到各县促进和推动各地民主政权建设工作。宪政促进会是豫鄂边区最早的民主政权雏形。1940年1月,美国进步作家和新闻记者史沫特莱来到京山八字门,对豫鄂边区抗日斗争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采访。她在京山丁家冲、大山头参加了民选活动,认为这样选举出的政权“是真正进步、真正民主的政权”。1940年9月1日,在各地进行民选的基础上,豫鄂边区党委在京山八字门召开了边区第一次军政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70余人,其中有共产党、新四军的军政人员,有国民党进步人士、开明士绅和民族工商业者。会议按“三三制”原则,选举产生了豫鄂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这是一个过渡形式的政权领导机构。公推许子威为军政联合办事处主任,杨经曲、文敏生为副主任。

      办事处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办事处下设民政、财政、教育、公安、司法等处。办事处成立后,即制定和颁布县以下各级行政组织暂行条例,以通令各县更广泛开展民选活动,组织各级参议会和各级人民政府;颁布关于敌占区政权工作的决定、汉奸自首条例,以分化瓦解敌伪;颁布抗日军人家属条例、抗属联合会章程,以优待抗日军人家属;颁布各县区整理田赋委员会简章、各项税捐暂行条例、粮食统制暂行条例、贸易统制暂行条例等,以整顿财政、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边区军政办事处还颁发乡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以促进在抗日前提下的人民团结。豫鄂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的成立,结束了根据地内政出多门状态,形成了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在京山八字门成立的军政联合办事处,是豫鄂边区一个具有过渡形式的政权领导机构。

 

豫鄂边区第二次军政代表大会

      豫鄂边区自军政联合办事处成立以后,各县的民主建政工作进一步开展。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央军委将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边区党委将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改为边区行政公署,为了统一边区行政领导、以便广泛动员边区群众支援战争、渡过难关,1941年4月1日,豫鄂边区第二次军政代表大会在京山向家冲召开,在敌伪夹击的紧张环境下,出席大会的代表67人,其中共产党员32人,其余均为党外人士。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主任许子威在会上作了有关政权工作的报告。

      这次军政代表大会,讨论并通过了18项重要提案。包括通电全国,呼吁团结,要求驱逐亲日派;将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改组为边区行政公署;开展敌占区政权工作,扩大抗日根据地;加紧战争动员;限期完成全边区彻底民选,健全乡保政权;表彰死难工作人员,做好抚恤工作;确定划分地方与边区两级税制;整理接收各县贸易统制局;改订田赋制度;创办边区建设银行;发展边区合作事业;建立边区各地交通机关;实行粮食统制等。会议还确定进一步扩大政治民主,改参议会为代表大会制度,使各级代表大会成为各级政权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并制定了边区选举条例、各级代表大会组织条例、县各级政府组织条例和行政公署组织条例等。

      大会按“三三制”原则,选举产生了豫鄂边区行政公署领导成员,许子威当选为行政公署主席,进步人士杨经曲、涂云庵为副主席。行署执委21人,常委9人,李先念、陈少敏被选为行署常务委员会委员。行署下辖4个办事处和7个基层县。大会还总结了根据地建设的经验,确定了正确施政方针,通过了坚持抗战、实施民主和保障民主的各种法令,团结了各阶层各党派的抗日人士,共同为建设边区抗日民主政权而斗争。会议还要求各县召开抗日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选举,把边区政权建设成真正保护人民利益的民主政权。这次军政代表大会后,各县组织群众选举代表,先后召开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长、县政府委员和地方法院院长。

 

豫鄂边区首届抗日人民代表大会

      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构想,设想采取全国、省、县(区)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政府。在各地普遍建立民选政权的基础上,1942年3月13日至23日,豫鄂边区党委和行政公署在京山向家冲罗家祠堂召开首届抗日人民代表大会。与会代表来自20余县(28个单位),共126人,其中共产党员47人,党外各界人士79人。另有特邀代表18人,临时代表10人。代表中有台湾代表1人,日本反战同盟盟员1人。各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干部以及开明士绅列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参政热情很高,一位77岁的民主人士代表冒险越过敌人的7道封锁线赶来参加大会。

      这次大会认真执行“三三制”原则,改选了边区行政公署委员会,选举成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即参议会)的代表团,争取了不少党外知名人士参加政府和驻会工作。陈少敏当选为大会主席(议长),涂云庵为副主席。驻会代表9人,共产党员占1/3。大会选举产生了边区行署,许子威当选为边区行署主席,张北尼、杨经曲为副主席。行署委员共25人。会议经过民主讨论,通过了《豫鄂边区施政纲领》。这个施政纲领是根据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结合边区具体情况制定的。施政纲领共分25条,对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实行抗战时期的军事、政治、财经、文教各方面政策都作了明确规定。纲领还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精神,要求各抗日党派、军队、各阶层人士充分发挥边区已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的作用,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抗战,打击敌伪,反对分裂投降和反共摩擦,保卫边区抗日根据地;并加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最后战胜日寇而努力奋斗。纲领还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精神。在政权建设上,倡导实行民主政治,扩大抗日民主运动,健全各级民主政权机构,实行普选及村民代表制,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三制”原则。纲领提出要保证一切抗日人民的人权、财权、政权、地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迁徙及宗教信仰的自由;对汉奸和反动派实行专政,没收死心塌地的汉奸的财产;同时区别对待,除罪大恶极不愿悔改者外,对胁从分子,一律实行宽大政策;建立司法制度与健全司法机构,严禁滥施刑讯。

      纲领中还规定了要扩大边区人民抗日武装,广泛发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彻底清剿土匪,维护边区的抗日秩序;加强瓦解敌伪军的工作,争取伪军反正,宽待俘虏;实行自力更生的抗战经济政策;发展农业、工业生产,促进商品流通,保护正当自由贸易;举办土地登记,实行减租减息,取缔私人征收湖河课税;健全财政机构,统一财政税收,实行合理负担,严禁敌钞流通,维护法币;调整劳资关系,实行10小时工作制,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粉碎敌伪奴化教育与反共宣传,普及国民教育,推广识字运动;宣传卫生常识,改善医疗条件,禁止巫医,改良中医,提倡西医;开展民族体育运动,增进人民健康;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推广妇女文化教育,提倡男女平等,禁止虐待妇女。边区施政纲领是豫鄂边区人民抗日救国的行动指南。它的颁布和实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抗日积极性,使边区各项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大会根据当时空前严重的困难情况,确定以财政经济工作作为边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讨论通过了贯彻中央土地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水利条例和厉行春耕等提案。大会一致赞成在财政工作上采取重大转变措施,实行合理负担,公粮以收成多少、田赋按土地多少累进计征,都征收实物,以保证部队、机关的给养。会议还讨论通过了司法委员会组织条例、人权保障条例以及呼吁团结抗战、主张正义、改革保甲、实行公民小组制、实行全民武装等提案。

 

豫鄂边区临时参议会

      1944年5月,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召开政权工作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民主,建立各级临时参议会。1944年6月22日至29日在大悟山召开边区临时参议会。出席会议的参议员153人,其中中共党员42人。会议听取行署的政府工作报告,讨论各项方案,并补选行署委员。会议选举郑位三为议长,陈少敏等为副议长,选出由15人组成的驻会委员会,处理休会期间各项工作。会议热烈讨论了边区党委提出的建设方针,实行减租减息,组织人民大多数的重要任务,到会议员人数比历次代表大会的人数都多,代表各阶层发表的意见也最广泛。会议闭幕的第三天,行署委员和临时参议会驻会委员举行第一次联席会议,讨论有关问题。由于边区党委和政府对“组织人民大多数”工作的重视,到1944年底,边区有16个县成立了临时参议会,选举了县政府委员、县长,制定了各县的施政计划和单行法规,审核并通过了预决算案,建立了对行政人员的监督机制,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政权更加巩固,成为中原地区一切主张抗日的人们所向往的地方。

      政权问题是革命的根本问题。抗战时期豫鄂边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及战斗在这里的新四军五师指战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畏艰险,披荆斩棘,进行抗日民主政权的开创和建设。革命根据地的军政代表大会、抗日人民代表大会、临时参议会,选举政府组成人员,决定根据地的重大事项,监督政府工作,通过提案、决议案服务推进党的中心工作;并将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贯穿在民主政权建设的始终,吸收各方面进步人士参与政府和参议会的领导工作。这一切都是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先行的有益探索,必将为我们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