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盘龙城遐想
2024年第6期 —— 八面来风 作者:文/柳村 图/本刊资料

早就听说盘龙城,一直不太明白是一个什么所在。最近读李硕的著作《翦商》,其中论及盘龙城,引起了我对盘龙城的兴趣。盘龙城就在眼前,何不亲身前往,一探究竟呢?

我和同伴从武昌出发,驱车40余分钟,来到坐落在武汉市黄陂区的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据资料介绍,遗址公园于2017年正式挂牌,规划面积4.86平方公里,既是考古遗址科研、保护和展示的场所,也是集教育、游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进入公园大门,眼前豁然开朗。园内大片草地如波浪起伏,森林一眼望不到边,一种旷远辽阔的气势扑面而来。公园导游图介绍,园内开放了博物院、宫城城墙、宫殿区、北城壕、李家嘴贵族墓葬区、互动体验区、滨湖绿道等。

顺着指示牌,前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博物院馆体建筑与遗址环境完美融合,以地景式半覆土建筑形态顺应坡地地势,建筑掩入茂密青葱的树林之中。“江汉泱泱  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陈列”,以“浪淘千古”“故邑风物”“角立南土”3个主题全面展示盘龙城遗址的发现经历、发掘成果、人地变迁,通过可视化手段,营造生动场景,复原盘龙城的历史风貌,诠释遗址的历史地位和价值。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商代早期城址。遗址年代从夏代晚期延续到商代晚期,是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化中心,在南方地区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城邑地位。

这真是一个宏大的叙事。盘龙城遗址的发现,缘于1954年武汉发生的那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因为抗洪取土,村民无意中挖到了封存地下距今约3500年的商代城址。6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在这片遗址上不断发掘和探索。大型的宫殿、巍峨的城墙、高等级的墓葬、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穿越时空,款款而来。一件件精美的文物静卧在陈展柜中,不知疲倦地讲述着它们沧海桑田的故事。

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林荫道,来到神秘的盘龙城宫城遗址。当城址最终呈现在眼前,我们异口同声发出“哇”的感叹。展示牌介绍,遗址面积约395公顷,由宫城城址、王家嘴、李家嘴、杨家湾等遗址点组成一个大遗址。登上宫城城垣,环城一周,城内、城外场景一览无余,城垣台基清晰可见。西、北、东三面城垣长295米,南城垣长280米,周长约1160米。城垣为夯土筑成。因抗洪取土,墙体已损毁严重。城垣基础宽2128米,残高23米,外坡陡,内坡缓。每面城垣中部有一宽57米的城门豁口。在南城垣中段发现有石砌排水涵道遗址,为城内向城外排水的主要通道。

站在城垣上,我思接千载,浮想联翩。据史料记载,约公元前17世纪的夏代晚期,盘龙城第一批先民在王家嘴定居。他们在这里开荒拓土、繁衍生息。至公元前16世纪的夏商之际,已形成以王家嘴、李家嘴、杨家嘴、杨家湾为边线的聚落范围。这里制陶业发达,能生产当时独步天下的硬陶和原始瓷器。约3500年前,一支商人远征队出现在繁忙的陶器码头。他们装备锋利的青铜兵器,对满身尘土的土著发号施令,在这里反客为主、安营扎寨。此时,商朝开国已数十年,但统治中心在郑州商城。长江流域的居民不知道这个北方王朝,更不知道他们为何来到这个遥远的南土世界。

一行人不得不佩服甚至疑惑,商人远隔千里,是如何发现这块风水宝地的。他们没有北斗导航、没有无人机、没有高德地图,甚至没有测量仪、没有指南针,又是如何仅凭视觉、听觉、嗅觉和双脚来到这里的呢?

古代最便捷的交通只有水路,人类一定是逐水而居的。城在水边,水在城边。盘龙城毫无疑问就在水边,就在与长江一级支流府河连通的盘龙湖环抱的半岛上。盘龙城城壕边有码头,也许,满载货物的船只离开这里的码头,逆长江、汉江而上至襄阳,再转运至黄河边上的中原商城。

商人苦苦寻觅来到南土,兴许是因为他们嗅到了铜的气息。长江中游有高品位铜矿,还有生产青铜必需的锡矿和铅矿。虽然盘龙城本身没有矿藏,但它位居汉江和长江交汇之地,是各种铜原材料最方便的集散地。铜矿应该来自鄂、湘、赣三省,比如湖北大冶、江西瑞昌等地。开采的矿料沿长江逆流而上直达盘龙城。从盘龙城的冶铸现场来看,应当是在城外冶炼成铜锭,或者继续浇铸成铜器,然后运往中原的商朝腹地。

让商人下定决心在盘龙城立足,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这里一直有大规模的制陶产业。制陶和冶铸有相通之处,便于商人利用当地居民发展冶铜产业。盘龙城之前陶器外销,也使本地人比较熟悉当地的销售渠道。

从盘龙城遗址平面图来看,盘龙城三面环水,几乎与外界物理隔离。遗址好比一只掌心向下的右手掌,手掌外和手指间都是水域,只有手腕处连接着陆地。大拇指处是杨家湾、杨家嘴,食指处是李家嘴,盘龙城宫城遗址位于王家嘴中指根部,无名指对应着小嘴,小指代表艾家嘴。这样的地理位置犹如铜墙铁壁一般。

便利的水路交通、丰富的矿产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天然的安全屏障,几乎确定了盘龙城选址的唯一性,到哪里去找这样天赐的宝地?

在中原地区的商代遗址中,人祭、人奠基、任意杀人行为比比皆是,但盘龙城没有人祭坑。是什么让商人接受了本地土著族群比中原更为和平的文化呢?这里离商王朝太遥远,他们不能像北方统治者那样残忍,只能放弃过于暴力的宗教祭祀和统治方式,以避免激起土著族群的反抗。从土著人来看,外来的商人有青铜冶铸技术,但他们需要与当地人合作,才能建立起从找矿、采购、运输、冶炼、铸造直到外销的完整产业链,商人和土著是建立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之上的。

城外的祭祀坑中,还发现了使用过的卜骨。甲骨占卜是典型的早商文化,长江流域很少见,和铸铜技术一样,应该是商人带来的。来自北方的甲骨占卜被南方的埋物祭祀仪式所吸收,反映了南北、主客两种文化间的融合。

我们徜徉在手掌形的盘龙城大遗址上,先民们曾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生活过,定居在用木柱、横梁和地板等搭建的干栏式房屋里。白天炼泥制陶,纺线织布,穿针缝衣,饭稻羹鱼,无饥馑之患。水边舟楫之利,不仅方便人们捕鱼捞虾,采摘水生果实,而且交通极为便利。月明星稀的夜晚,篝火在微风中摇曳,大家围坐一起,随着鼓乐声起,一起载歌载舞,沟通神祇,祈福禳灾。在这些日常生活的场景中,商人与土著感情不断融洽,文化慢慢融合。

参观期间,正值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石家河玉文化特展”,展出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等地精美玉器。神秘的玉人、优雅的玉鸟、灵动的玉虎、象生的玉蝉,造型奇巧,雕琢精致,凝聚着长江流域的先人们非凡的创造力,彰显着石家河在长江中游史前文明中的核心地位。盘龙城遗址李家嘴、楼子湾的贵族墓中,随葬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家河文化玉器。盘龙城遗址出土的主体陶器兼具本地文化和中原文化因素,另有一部分陶器具有长江下游江西地区的文化因素,以及长江中上游荆南寺和峡江地区的文化因素。

      由此可见,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文明的一个重要节点,同时也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一个连接交汇点。它的发现,实证了长江与黄河同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