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广泛凝聚人大力量 积极助力乡村振兴
2024年第6期 —— 本期焦点 作者:文/杨瑞 明哲文 图/张沛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了战略部署。近年来,襄阳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人大职能,发挥人大优势,汇聚人大智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贡献人大力量。

 

坚持务农重本,国之大纲铭记于心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市人大常委会自觉强化责任担当,坚决做到党委工作重心在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夯实法治保障。通过听取汇报、察看现场、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等7部涉农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检查,推动依法治农、依法兴农。

充分发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省人大常委会共建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民意直通车作用,积极配合开展《湖北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修订)》《湖北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等立法调研,为进一步完善促进乡村振兴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贡献“襄阳智慧”。

强化监督问效。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围绕农业产业发展、“三美”乡村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领域,组织开展全市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美丽乡村“两基”补短板强弱项建设、水利强功能补短板情况及“强县工程”实施情况等专题调研,提出意见建议30余条,并持之以恒抓好跟踪监督,推动有效破题解困。

连续三年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情况的报告,针对农业品牌不响、公共服务设施管护不力、人才引力不足等问题“精准下药”,提出高质量建设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擦亮打响“襄阳高香茶”“襄阳牛肉面”等“襄”字号农产品品牌等15条意见建议,助推“襄飘天下”成为襄阳市农产品全品类领军品牌,“全品类领军品牌+单品区域公用品牌+重点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襄”字号品牌矩阵基本形成。

组织开展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专题询问,将农村物流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询问范畴,助力推进乡镇“快递超市”、快递网点建设。精准有效的监督打通了法律法规、国家政策、重点任务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持续深化共同缔造活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天然优势,以“聚力共同缔造,深化民主实践”为主题,积极动员全市五级人大代表,切实当好推动共同缔造活动的宣传者、先行者、示范者,力求服务群众“零距离”。枣阳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聚力共同缔造·做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东翼支撑”,宜城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聚力共同缔造·助推和美乡村产业发展”,南漳县人大常委会开展“聚力共同缔造·助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等。

 

守护粮食安全,“国之大者”重任在肩

襄阳是全国十大夏粮主产区、国家20个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是全省乃至长江流域第一个百亿斤粮食产能大市。市人大常委会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打好耕地、种子、粮食“保卫战”。

20235月,素有“鄂西北粮仓”之称的襄州区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小田并大田”试点地区。为加快试点工作实施,市人大常委会随即开展深入调研,发现部分村民因不了解政策,存在不愿换、不愿并的现象。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统筹指导下,由人大代表、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的工作专班建立起来,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政策,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最终,愿意继续种地的农户优先选择靠家靠路靠水的位置,形成自种区,不愿种地的农户把土地委托给村集体对外流转,形成流转区。村民张梅高兴地说:“感谢人大代表给我们操了不少心,大块田配套了排灌等基础设施,旱能灌涝能排,降低了种植风险,还能增产增收,太好了!”

目前,襄州区各试点村规模化土地面积达4950亩,已初步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的目标。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农业机械设备集中运用已经成为襄阳市粮食丰收的“密码”。2023年,全市粮食总面积达到1189.6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30余万亩,粮食总产量473.08万吨(94.62亿斤),较前年增长3.75万吨,稳居全省之首。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市人大常委会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开展《湖北省种子条例(草案)》立法调研,深入了解基层对种子立法的真正需求。及时听取农业领域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在2023年省人大会议上,方雪梅代表提交的《关于做大做强湖北种业的建议》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雪荣督办。2023年,全市共有34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扶麦368”“鄂麦590”等名优品种畅销全国,襄州小麦、谷城油菜、老河口梨等多个项目获得国家资金支持,全市农作物种业企业收入31.03亿元,襄阳正从传统种业大市向现代种业强市迈进。

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将认真落实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继续围绕打造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保护和“小田变大田”开展专题调研,助推襄阳在“一枢纽四基地”建设中找准定位、发挥作用,扛牢打造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地的使命重任。

 

发挥代表作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能人带头,致富不愁。有一个好的致富带头人,是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全市五级人大代表作用,让扎根一线的人大代表各展所长、各尽所能,成为乡村振兴战场上的“领头雁”“主力军”。

“我们根据产业分布情况,吸纳特色产业代表进站,助推特色产业打造。”宜城市乡村振兴产业代表联络站负责人表示,人大代表们因地制宜发展不同产 业,不仅有效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还能带动群众干、带着群众赚。宜城市人大代表何燕在木渠村流转土地107亩,种植西瓜红、骑龙红、紫檀红等新品种红薯,吸纳本村劳动力20余人。宜城市人大代表卢燕林,不仅自己养殖60亩小龙虾,而且辐射带动附近村民养殖小龙虾近40亩,为他们提供虾苗、饲料、技术指导,小龙虾成熟后还进行统一回收,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成为远近闻名的“女虾将”。

“‘两回两带’不仅引回来老乡企业家,更带回了顶尖优秀团队和产业”,省人大代表、老河口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仙人渡镇党委书记杨敏积极落实“两回两带”(回乡就业、回乡创业、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政策,引进湖北雪飞新材料研发中心及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税收8000万元。

扎根山村三十载、为富民兴村不停步的省人大代表孙开林;辐射带动15000多农户共享共建鸭产业链的省人大代表任玉保;敢于带头吃螃蟹、带动形成多个村级“支柱产业”的省、市人大代表刘波;发扬老河口桃梨文化、带动周边群众增收的省、市人大代表姚凤君……一个个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人大代表,就是一面面鲜活的旗帜,用实际行动彰显着人大代表的家国情怀、诠释着人大代表的初心使命。在人大代表的带领下,全市各地“一村一品”建设有声有色,共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358个、专业乡镇4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14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达7个。

目前,襄阳市农业产业链建设成势见效,国家级龙头企业达9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45家,推出“襄飘天下”农产品全品类领军品牌,“三美乡村”建设有声有色,荣获2023年度全省强县工程先进市、在考核中位列第二。

 

坚持目标导向,打造宜居和美乡村

以法治力量助力人居环境改善提升。紧盯“垃圾围村”这一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老大难问题,结合襄阳实际制定出台全省首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地方性法规——《襄阳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从法治建设层面引领和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随着条例的深入实施,“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收运网络逐步建立起来,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实现乡镇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置的行政村占比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占比达到100%。襄州区、枣阳市、老河口市先后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简报》刊发襄阳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立法经验,全省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现场会在襄阳召开。

坚持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抓手,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市人大常委会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工作部署,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载体和民主主渠道作用,及时作出《关于加快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其中专门就“共同缔造”进行强调,凝聚推动共同缔造、助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加快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形成“乡贤助力”解纷工作法,入选全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案例。创新实施“红管家”行动,选聘1.1万名“红管家”,每名“红管家”结对10户左右群众,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服务下沉。

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专题调研,助推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十百千”工程 建设“三美”乡村的实施意见》。根据《意见》,到2025年全市将建成50个以上“三美”乡村标杆村、200个以上先进村、1000个以上提升村,为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襄阳示范。

“两山”理念、“千万工程”经验的科学指引下,全国人大代表、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团结带领群众发扬“咬定青山、艰苦创业、务实担当、敢闯敢干、不怕慢、就怕站、小车不倒往前推”的精神,坚持走绿色路、吃生态饭、挣环境钱、发旅游财。堰河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19个国家级荣誉。2023年,村集体资产累计超2亿元,集体经营性收入31.1万元,村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收入达到3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万元,已实现“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部小轿车,一家有一个致富项目,人均存款10万元”的目标,被评为全市“三美”乡村标杆村。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像堰河村这样的“三美”乡村标杆村9个,另有先进村33个、提升村165个。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襄阳市各级人大和人大代表整装待发,助力乡村振兴更加精准、更有力度、更具成效的火热实践已然全面展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一定会在襄阳这片热土上成为现实。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