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纵横纪南城,莲根深处是楚宫。江山几度遭劫火,哀郢一赋万古情。”两千多年前的纪南城从兴起,到繁荣,再到最后的衰败,仿佛是历史苍穹下的惊鸿一瞥。
曾几何时,楚王在这座风云变幻的战国楚都里,为楚国的未来运筹帷幄。这座见证楚国成就辉煌霸业,创造灿烂文明的纪南城,被浪花淘尽,没入了历史的烟尘……直到考古工作者重新踏上这片土地,这个气象峥嵘的南国第一大城才在他们的手下,一点一点浮现在我们眼前。
纪南城环周呈长方形,东西长4450米,南北长3588米,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城垣均为夯土筑成,坚厚牢固。当年的巍峨高耸不复存在,只见城垣较高处仍然高出地面7米之多,就连较低处也高出地面将近4米。城垣顶部的宽度有10米到14米,惊人的数据让人不禁感叹楚国强大的国力。只身站在城垣高处,遥望内外,仍可想见当年这大国故都的绝世风采。
纪南城城垣外围是护城河,不绝的流水绕城一周,同矗立的城垣一起将楚人护在一方安宁之下。护城河的宽窄连动地势一齐变动,低宽高窄的变化趋势让护城河不是一番平坦的无味之样。它通过水门将城内水道与城外河湖巧妙缀连,连通长江,于无声中为整座城打造了一个完整的城市水系,行船往来间吞吐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讯息与珍奇。纪南城四方城垣除去各方建的水门外,还各建有1座陆城门,共计8座城门。城门一开一合间,寄托的是楚人缱绻的家国情思。秦军入郢被逼逃离故都时道“出国门而轸怀兮”;回首眺望故都时道“顾龙门而不见”;国破家亡的流亡路上道“孰两东门之可芜”。一把火,烧尽纪南城的繁华,过往似在一夜之间都飘散于尘世的风烟之中。
城市规划的格局脉络在河道的加持下更具意味,脉络里是百姓富足美满的生活,脉络里是贵族礼仪规矩的约束,脉络里更是一国安稳社稷的政治。东南部为楚王宫殿区,东北部为贵族居住区,这是楚人尚东思想的贯彻。楚国手工业十分发达,集中在青铜铸造、纺织与刺绣、竹木器制作与髹漆、玉器雕琢等行业,手工业作坊区在城西南部。平民居住区紧依着手工业作坊区,安居于城的西北角。
宫殿区作为楚国的政治与宗教中心,西、北两侧的河流与东、南两侧的城垣合围,为宫殿竖起一道安全屏障。宫城的城垣是南北向的长方形,南北长906米,东西宽802米,占地面积72.6万平方米,大小与紫禁城相当,一砖一瓦错叠起来的是楚国的民殷国富。楚国宫殿区的分布总体上是遵循三朝五门、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展开的。《招魂》中曾道:“高堂邃宇,槛层轩些。层台累榭,临高山些。”楚王宫严谨的布局,宏大的规模,各色的建筑在层层的高台之上拔地而起,正是那一幅层台累榭、错落有致的景象。
八岭山下埋藏着目前最高规格的楚墓,这样的形制被认为是楚王陵所在,它千年间始终默默陪伴着曾引以为傲的纪南城。纪南城里人来人往,或王公贵胄,或平民百姓,死后的归宿都是纪南城附近数以千计的墓冢。高等级的贵族墓葬在纪南城周边的山林和岗地上,其中也不乏一些楚君的墓葬。楚君墓葬有大型的封土堆和排成行列的殉葬墓,主冢直径达80米至100米,高达数10米。雄踞山头,宛若山峰,与自然山岭融为一体,构成壮丽的景观。低等级贵族和平民墓葬则分布在纪南城周边不远的岗地。这些深藏于地底墓冢中的万千楚国亡灵,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诉说着昔日纪南城的繁华与光荣,只等着我们揭开纪南城千年的封印,去再探那一方风华。
纪南城的盛世已消亡,曾经恢宏的王城,跟着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一起远去了两千多年,但他们奠基的文明高地,是人类告别原始蒙昧的帷幕。他们留下的文化烙印,早已深深嵌入后来者的血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