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展现促推乡村振兴新作为 ——荆州市各级人大及人大代表聚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调查
2024年第4期 —— 调查研究 作者:文/段昌林 图/荆宣

如何推动和保障各级人大代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作用,是新时代各级地方人大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荆州市五级人大代表中四成以上长期工作和生活在乡村一线,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直接参与者。近期,笔者先后到荆州市各县市区开展调研,力求全面了解全市各级人大和人大代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谋求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举措新作为。

 

工作成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大代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在促推乡村振兴上提升站位。全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理论研学、代表培训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三农”的决策部署,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充分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充分认识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切实提高站位,结合荆州作为农业大市的客观实际,找准人大履职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结合点、切入点,彰显新时代人大担当作为。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将促推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履职重点工作,依托代表履职活动中心、代表之家(站室)等平台,依法履行代表职责,为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荆州落地生根贡献坚实的人大智慧、人大力量。

在构建多元助推格局上使劲出力。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一个有机衔接、内在统一的整体。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各战线、多领域,推动构建多元助推格局,助力乡村振兴全面起势、全域提升。在人才振兴方面,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积极推动“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为乡村振兴兴产业、聚资金、引人才。近2年累计引进乡贤等各类人才124名,协助引进产业200多个,投资80多亿元。在文化振兴方面,各级人大代表依托自身资源和职业优势,当好思想文化、特色民俗的宣传员,争做文旅融合、文化传承的经理人,助力美丽乡村“香飘万里”,涌现出江陵县资市镇青山村共享民宿、洪湖市乌林镇李家桥村青瓦坊农耕文化体验馆等一批典型。在生态振兴方面,通过各级人大会议提交一批涉及长江大保护的意见建议等,推动长江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纳入全市“八五”普法规划,推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在组织振兴方面,全市近2年充实到村“两委”班子的人大代表20多名,党员代表切实履行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在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上带头示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乡村振兴的“硬核”,乡村全面振兴务必做强产业。一是创办“农”字号企业作示范。共有174名人大代表成为农业种养加大户,较好促进了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了农民增收。全国人大代表毕利霞与兴华农机合作社合作成立精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湖北省首家水稻智慧农场,入社农户145户,网络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和周边农户400多户,实行机耕、机育、机插、机防、机收“五统一”,辐射面积突破12万亩次,带动合作社社员年人均增加收入1.5万元以上。二是参与农业经营 带好头。据统计,全市五级人大代表直接参与经营农业合作社134家、农业企业205家,年产值78亿元。

在参与乡村治理中建言献策。人大代表是党委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在用法治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市各级人大代表以代表行动、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定期接待选民活动、共同缔造等为载体,依法依规帮助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化解矛盾问题。近3年来共收集意见建议2331条,解决问题1861个;乡级民生实事项目1456件,完成1045件。在推进荆州区西城街道三义街社区、沙市区立新街道东岳社区、松滋市八宝镇等3个市级新时代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试点进程中,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建言、主动参与,有力推动了基地设施建设改善与治理水平提升。松滋市各级人大代表为解决该市高山片区群众饮水难题,收集、整理、汇总各类问题及意见建议,松滋市政府全盘认领,2023年启动6个重点项目,困扰高山片区群众的饮水难问题将得到较好解决。

在全方位帮扶中“我有所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战略,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全市各级人大和人大代表紧抓薄弱短板,紧盯困难群体,围绕项目、资金、就业、销售等关键要素,发挥所在单位优势、行业专业特长,采取代表个人、代表小组、专业小组和自愿联合等多种形式,全力协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项目资金上,2021年以来,全市各级人大共协调帮扶资金400多万元,协调推动265个项目落地,助力引进致富项目300多个,实现困难群众“微心愿”1400多个。在就业上,2022年,通过人大代表开办的企业、合作社等辐射带动就业1.5万多人,带动人均增收3000多元。在助农上,人大代表依托电商公司、网络带货等自身资源,帮助农户销售农副产品,拓宽销售渠道。2022年,洪湖市乌林镇电商销售额过亿元,为村集体每年增收30万元以上,带动10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3500元以上。洪湖市人大代表赵聪,线上销售洪湖农特产品,2022年入选“湖北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寻访宣传对象,2023年10月荣获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组织评选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

 

问题不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大代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成效不够均衡。产业规模不均衡。各地人大代表推动产业发展成效各异,荆州区、沙市区、公安县、江陵县、松滋市、监利市、洪湖市人大代表创办的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涉农企业16家,但各地企业个数及产业规模差距较大。产业发展不均衡。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均衡,全市各级人大代表主要从事种植养殖等第一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不多,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仅有少数人大代表发展乡村文旅产业,且规模较小,影响力不大。

特色不够鲜明。品牌塑造不够。荆州现有“荆州味道”“荆州鱼糕”“洪湖莲藕”“监利黄鳝”等农产品品牌,但人大代表在推动农产品品牌打造方面做得不够。代表特色不突出。虽然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方面作了积极探索,但具有人大代表特色的经验做法和工作品牌不多,在中央、省级媒体等平台宣传不够。地域亮点不突出。人大代表在推进乡村振兴与地域特色融合发展、促进地域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上挖掘得不够,未能较好形成具有江汉平原、鱼米之乡特色的促推乡村振兴工作路径。

抓手不够丰富。抓手载体不多。“家站室”是代表履职的重要载体,但部分“家站室”作用发挥不够,存在代表活动不经常、频次低、主题不突出、重形式轻实效等情况。代表“码”上见等创新做法应用推广进展较慢。建议督办不够。建议办理过程中,缺乏全过程的督办机制,督办方式较单一,督办问效力度还不够。办理质量不高。部分单位对代表建议中涉及乡村的民生问题,财力充足的地方办理成效好、速度快,财力紧缺的地方办理成效相对较差。

动力不够强劲。人才支撑不足。人大代表在推动能人返乡创业、促进出台人才激励政策、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等方面做得还不够。群众动力不足。部分群众“等靠要”,在改善人居环境、发展致富产业等方面不愿出钱出力,人大代表对群众的宣传引导、组织发动做得不够。科技支撑不足。人大代表在推进农业产学研结合方面做得不够,科技兴农未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几点思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大代表大有作为

进一步深化认识,主动融入促推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一是把高度共识变为实际行动。组织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开展“推进乡村振兴·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扩大人大代表参与乡村振兴的覆盖面,不断提升人大代表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把一般性指导变为真督实查。对涉及乡村振兴的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民生实事项目,加强与承办单位的沟通联系,明确人大代表全过程跟踪督导,推动议案建议和项目“落地有声”。三是把群众的需求清单变成人大代表的履职清单。广泛收集农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问题清单、人大代表履职清单、承办单位责任清单”的衔接模式,实行销号管理,以代表履职的“辛苦指数”提升基层群众的“幸福指数”。

进一步转变思路,拓展人大代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途径。一是着力全域推动。坚持分类有序、注重整体平衡,科学确定不同村庄、不同阶段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和具体目标,聚焦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以强县工程为抓手,积极寻求破解之策。二是着力全链条闭环。全方位宣传,多形式营造人人主动参与、全民支持的良好氛围。全流程引导,紧盯产、加、销各个环节,探索“代表+示范点”引导,形成“以一带多”的创业增收模式。全过程督办,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化解产业发展和民生项目实施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三是着力全面振兴。人大代表要发挥好自身优势,助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聚焦农业现代化,推动加快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要素帮扶。围绕用地、资金、人才等方面,助力做好政策引导、沟通协调、招引留用等工作,保障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提档升级。

进一步示范带动,注重发挥好人大代表头雁效应。一是带动做大产业。实施乡村振兴“代表引领”工程。推动实施人大代表创办涉农企业“培优培强”计划,推动各县市区产值过亿元的涉农企业较快增长。实施人大代表“对口扶持”计划,推动涉农企业小进规、个转企,做大做强。二是引导做优服务。着力提升人大代表直接参与和积极助力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创优服务模式,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拓展服务内涵,在产业发展上,支持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在能力培育上,多渠道为群众提供农技培训、电商培训、品牌打造等全方位服务;在科技赋能上,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三是聚力做强特色。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基层治理等实际情况,推动培育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品牌。

进一步守正创新,激活乡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一是主动参与“三农”招商。发挥代表来源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引导代表参与“三农”招商,千方百计引资引项,助推乡村产业发展。二是积极推进品牌强农。推动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加大洪湖清水蟹、监利小龙虾、公安牛肉、石首笔架鱼肚等品牌的推广力度,加快推进荆州农产品从品质到品牌的蝶变。三是全力赋能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和培育“互联网+农业”产业,利用网络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助农销售成效。发展城郊一小时休闲经济,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抢占预制菜产业新赛道,推动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助力加快推进快递进村,实现农村快递全覆盖。



(作者系荆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