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
守卫百姓餐桌安全
2013年第8期 —— 监督广角 作者:郭小伟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最大的民生问题,而农产品质量安全又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和基础。苏丹红、多宝鱼、地沟油、瘦肉精……近年来,问题食品不断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天门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产品种类繁多,资源丰富。为了守卫百姓餐桌安全,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不懈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010年6月,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带队,组织7个专班,分别深入全市12个乡镇,开展了为期3天的专项调查。调查组先后同药监、工商、公安、教育等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深入黄金村蔬菜基地、陆羽农贸市场实地调研,听取了20余名市民、人大代表、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全面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安全生产水平较低,大多数农产品都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给标准化生产带来极大障碍,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和激素类药物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调查情况碰头会上,调查组成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食用农产品范围广,产品种类繁多,目前对实行全程控管、全面监管尚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资源配置;优质农产品与劣质农产品混同经营、同价销售,仍然存在冒牌产品、有害产品进入市场的问题……”随后,调查组将形成的10多条意见建议转交市政府办理落实,支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强跟踪监督,力争收到实效。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必须锲而不舍,常抓不懈。2011年,市人大常委会继续将此项工作作为监督重点,开展了历时半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执法检查。检查采取先学法、再自查、后检查的方式,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相关部门自查报告,通过听报告,了解各部门开展自查的工作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二步,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畅通群众反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渠道。第三步,分生产、经营、消费、监管四个环节进行实地检查,对主要乡镇、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进行了察看,深入农业、工商、质监等执法机关查阅农产品质量安全执行行政处罚文书是否规范。执法检查组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虽然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检测体系、监管制度与检测能力亟待加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不相适应;农产品交易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等,并要求市政府高度重视,进一步抓好整改。 连续两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是否好转?2012年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再次决定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监督议题,听取和审议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开展“回头瞄”。2012年6月下旬,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形成五条审议意见: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提高全社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狠抓基地建设,逐步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加强环节检测,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追溯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查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体系。“百姓餐桌安全是天大的事,政府责无旁贷。”参加会议的分管副市长掷地有声。 二 “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得益于人大的监督推动。”谈起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市农业局负责人深有感触。“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不断改进工作的动力和源泉,我们要对照问题,认真整改,不断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百姓餐桌安全。” 加强责任体系建设。市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与全市各乡镇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注目标责任书,实行“政府负总责、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监管体制,切实加强责任体系建设;市农业局与152家主要农产品生产企业、大型生产基地、128家农产品批发商、大型超市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年底,市政府对各地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状》的情况进行量化考核评分。与此同时,市政府还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局、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所、渔政局、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等市级分工协作的监管和执法机构,并于2012年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所,配备了专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逐步完善。 严把三道关口。农产品从产地生产,到农产品市场批发,再到超市售卖,至少需要迈过三大关口,才能登上餐桌。农药农资监管是第一关。每年三、四月间,以种子、农药、化肥、饲料、渔药等投入品为重点的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在全市迅速开展,成为市政府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监管的“常规动作”。产地准出制度,是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二道防线。为严把市场准出关,2012年年初,市政府在杨林办事处蔬菜基地、嘉祺蔬菜基地、佛子山、皂市等乡镇水稻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进行农产品生产档案记录试点,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今年又对嘉祺农副产品有限公司、鑫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生产企业实行了以有标准化生产记录、有产品自检或委托检验(检疫)合格证、有包装、有标识的“四有”为门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制度,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三道防线。市政府在中百、富迪、雅斯等超市及陆羽农夫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实行了以查验四项证明材料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准入制度,并将逐步推广到全市主要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大型生产基地。 力促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是关键。通过抓正规化基地建设,抓标准化生产,市政府确立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战略,在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同时,农产品品牌效应凸显,农业产业竞争力得到提升,国家、省级特色产业标准化示范园区不断涌现:全市先后建成国家、省级特色产业标准化示范园区12个,无公害农产品面积达到60万亩,绿色食品生产面积16万亩,生猪养殖小区发展到74个,大型标准化规模猪场发展到28家,“150”示范户发展到262户。 三 今年5月的一个清晨,一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车驶入陆羽农贸批发市场。检测人员在一家摊位买了2公斤西红柿,填好抽样单。随后,又在24号、20号、22号摊位,采集了包菜、茄子、豇豆等样品,拿到检测车内按国家标准进行检测。 “滴滴滴……”10分钟后,农残速测仪自动打印出检测结果,各种蔬菜农药残留均未超标。检测人员随后出具检测报告在市场公示栏上进行了公示。鸿渐社区居民李振华高兴地说:“买蔬菜看看农残检测报告公示栏,各项指标都合格,百姓买得放心,吃得也放心。”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监督支持下,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省农业厅和市农业局共抽检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样品430个,合格429个;2012年,共抽检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样品569个,合格568个。今年1至5月,省农业厅抽查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样品34个,合格34个。出栏受检动物共抽取尿样3611批次,送检鱼种鱼苗2批,检测品种8个,合格率均为100%。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4家企业15种畜禽及其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市认定无公害水产品品种28个,每年有5.6万吨经过认证的无公害水产品供应市民餐桌。累计认证的“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共计68个。全市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无一例重大安全事故,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稳步提升。 人大监督紧追不放,政府部门真心实意整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见到了成效,一个守卫百姓餐桌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已在全市初步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