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情系长江歌未央
2023年第9期 —— 本期焦点 作者:文·图/李艳芳 夏方 费志清

    “快看,一头、两头、三头,一下出来了3头江豚!”814日,在武汉市新洲区长江江段,3头长江江豚一同逐浪嬉戏,引来市民们驻足惊叹和观赏。

    “碧烟芳树汉阳城,晴日江豚拜浪生。”近年来,长江江豚“现身”武汉江段超过180头次,成为长江生态持续好转的有力证明。

    全球唯一人口超千万湿地城市、全国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生态绿,创新强,环境优,武汉新名片不断上新。

    以高质量人大工作助推新时代武汉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武汉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创造性做好立法、监督等工作,聚合人大代表力量,助推武汉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法治护航 助力描绘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生态底色

    初秋时节,武汉秋高气爽、碧空如洗,两江四岸处处秋色入画。

    202211月,以“珍爱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召开,习近平主席以视频形式作开幕致辞,“中国有很多城市像武汉一样,同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

    在这场盛会上,武汉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成为全球首个超千万人口湿地城市。这份成绩的获得,凝聚着市人大常委会的担当作为。

    为加强湿地生态保护,早在2009年,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将《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列入立法项目,市政府法制办同市林业局共同成立起草工作专班。

    “整个《条例》的出台过程十分艰难。”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回忆说,最难的是没有先法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条例》完善阶段,召开基层湿地保护工作者座谈会、专家论证会、部门协调会等多达30多场。经过近一年精心打磨,这部法规成功出炉,武汉成为全国率先颁布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的副省级城市。

    之后,武汉又陆续制定了《武汉市水资源保护条例》《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等12部地方性法规,一方面将湿地纳入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实施分区管控、分级管理;另一方面,推行河湖长制,市域长江、汉江等主要河流和166个湖泊均纳入生态空间管控范围。

    把“纸上的法律”变为“行动中的法律”,人大监督始终在线。“要突出工作重点,加强源头治理,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强化工业污水排查,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20215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胡立山领衔督办府澴河流域治理及河湖长制度工作推进落实情况,多次赴现场查看排污治理情况,询问项目建设进度。

    “累计完成闸口改造42处,新增江滩长度10公里、面积138公顷,新增滨江碧道12公里”“确保在建项目应快尽快、新开项目能早尽早、策划项目加快实施”……2022511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加快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助推长江大保护”大会议案办理工作新闻通气会,市水务局、武汉生态投资集团等8家单位依次报告办理情况。

    在督办大会议案的同时,市人大常委会还开展专题询问, 打出监督工作“组合拳”。

    “水”是武汉最大的特色、最大的优势之一。如何保护水资源、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做足做优“水”文章?2022920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举行“水污染防治工作”专题询问会。会上,14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3位市人大代表分别围绕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等方面,直奔主题进行询问,依法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让江豚重回长江、重回市民生活的建议案引起高度重视!”20233月,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水务集团宗关水厂“王琼工作室”负责人王琼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在湖北武汉大力建设“数字江豚”平台,用数字技术赋能长江江豚等长江珍稀动物的保护。

    如今,“两江四岸”百里生态长江廊道逐步形成水清、岸绿、江豚跳跃、飞鸟翱翔的良好生态,如同描绘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府澴河出口河段整治一期工程完工,成为市民创造自然野趣的娱乐空间;杨泗港都市T台开放,站在观江玻璃道上,滔滔碧水就在脚下,昔日的废弃码头变身国风篮球场,吸引许多篮球爱好者前来打卡;青山江滩花海绵延绽放,往日生产岸线变为会呼吸、聚人气、国际范的生态岸线……  


聚智聚力   助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科创强则城市强。武汉地处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拥有高校92所、101家科研院所、在校大学生百余万人,科教资源丰富,创新优势得天独厚。2022年,武汉成为国家批准建设的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

    发展数字经济是武汉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开展系列调研活动:赴武汉智慧地理信息产业园、中铁大桥局集团调研,详细了解智慧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城市桥梁智慧管理大数据平台服务等情况;到武昌区实地调研武汉数创大厦数字经济产业园,了解数字经济集聚区建设情况;赴东湖高新区调研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运营情况,了解数字技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情况……2022113日,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关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案》被列为大会议案。

    汽车产业是武汉市的支柱产业。数据显示,2022年,武汉全市汽车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2%,规模居中部第一,是拉动武汉工业经济的主引擎。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武汉经开区汇聚了世界500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部、9家整车企业、13个整车工厂和500余家知名零部件企业,被誉为“中国车谷”。

    “要创新开展产业营销,形成关键要素’虹吸效应’,建设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地”“依托武汉两大国家级开发区的优势产业集群,扩消费、稳投资,打造武汉汽车产业新体系”……在武汉经开区,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围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就顶层设计、产业布局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202318日,在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多名市人大代表围绕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聚智聚力、建言献策。在这次会议上,由上官莉娜、王文平等150名市人大代表联名的《关于加快推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案》被列为大会议案。

    为助力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2023413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武汉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执法检查部署会,执法检查内容包括: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主体责任,发挥主导作用,依法履职情况;实施《条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改进实施和修改完善《条例》的意见和建议。

    “加快推进全市域、全链条、全社会创新,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武汉力量。”2023427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武汉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立法座谈会。会上,市科技局汇报了条例(草案)起草情况。来自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从结构框架、规范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助推下,武汉市作为‘武襄十随’汽车产业牵头单位,成功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获批省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履职担当   助力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和重要路径。

    武汉市有90栋纳税过亿元的写字楼,江汉区就有29栋。如何让员工安心工作,解决企业后顾之忧?在人大代表的持续推动下,“政府牵头、共治共享”的楼宇新模式在江汉区开花结果,白领食堂、共享建身房、安静书桌等公益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为楼宇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这是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助推营商环境优化的一个缩影。

     “企业对惠企政策的获得感不强,城市投资配套服务还不够。”“要加强政策兑现执行,及时出台惠企政策配套措施,明确申报标准、流程、时限等,推动惠企政策精准落地。”“不少企业反映,高层次人才引进难,有的引进来也留不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支持政策不够完善。”……

    2021年,为做好“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以“解剖麻雀”方式对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立体画像”调研,成立专题调研组。当年4月起,先后召开多场座谈会,听取企业意见和政府部门工作汇报;邀请专家团队全程参与,评估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同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会后,形成审议意见和问题清单进行交办,并加强跟踪督办。

    水深则鱼悦,林密则鸟赴。保护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权益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202382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武汉市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权益保护条例》。该条例对推进惠企政策落实、不得侵害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是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第一部专门为保护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权益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代表“三进”活动部署,全市各级人大代表进企业,听取意见建议,积极为企纾难解困。在江岸区,从准入到注销的120件事项,实现无差别“一窗受理”;在黄陂区,“一证多址”实现一次性办结;在蔡甸区中德国际产业园,“项目秘书”进工地,为中外企业解决后顾之忧,推动园区经济体量不断跃升……武汉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通过一件件有效法规、一次次深入调研、一场场专题询问、一次次见行见效的代表活动,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善作善成,为武汉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担当主力军,书写着依法履职的新篇章!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