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城乡安全风险辨识,全面开展城市风险点、危险源的普查。”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安全监管领域由生产安全向城市安全扩展,监管模式由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向风险分级管控转变,开启了城市安全风险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
截至2022年底,武汉8569.15平方公里的辖区内165条江河,166处湖泊,600余桥梁(达到一定规模建档的桥梁),房屋建筑约185万栋。一大批道路、房屋建筑、桥梁、隧道、高铁及其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进入维护期,运营期的城市安全新旧风险交织叠加,安全保障及维护管理压力加大,城市安全形势复杂严峻。利用无损检测、智能化等手段对其进行预测与诊断是当下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营维护的迫切需求。
建议:
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常态化安全体检机制。灾害普查、隐患排查先行,体检深化,全面掌握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风险要素信息,结合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普查、自建房排查及城市地下基础设施普查等普查指标数据,依托专业化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重点部位和关键领域有计划的开展分类分级的体检,掌握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发展趋势,省级及各市、州、直管市层面要调剂资金保证投入。城市基础设施体检的频率应综合考虑基础设施的服役年限、周边环境、重要性和功能性评价的等级。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监测的可靠性和预知性,依托智能化技术实现运行监测“一网统管”。采用高性能长期监测技术、解析评估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得到各种监测数据,对其基本运行状况进行实时评估,精确把握早期“病状”,“ 治小病防大病”甚至“治病于未发”。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运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形成全省城市基础设施“一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