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着力“三个聚焦” 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襄阳实践
2023年第8期 —— 本期焦点 作者:襄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吕义斌

    今年以来,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提高人大工作质效这一关键,扎实开展代表行动,创造性地做好地方立法、监督等工作,不断丰富和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襄阳实践,努力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襄阳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一、聚焦代表行动,抓实代表工作

    坚持把代表工作作为基础性工作,贯穿人大依法履职各个方面,重点以“聚力共同缔造·代表行动”为抓手,突出抓好代表履职培训、活动开展、阵地建设、履职事迹宣传等工作,不断强化代表工作能力建设。

    抓履职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的方式,请专家在全市人大“代表行动”工作部署会上开展专题培训,对“共同缔造”理念、代表小组如何开展活动进行辅导;分4批组织200多名市人大代表和人大干部到贵州、武汉、厦门等地,参加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分片区对基层人大代表开展履职培训,提高履职能力。

    抓活动开展。省人大常委会“代表行动”视频部署会后,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会议精神、细化行动方案、成立工作专班、进行动员部署,并向市委专题报告,迅速掀起行动声势。截至目前,全市9212名五级人大代表全员参与、687个代表小组全部开展活动,累计收集人居环境改善、特色产业发展、村庄绿化美化等问题线索2682条,梳理有效意见建议1778件,其中办结并答复1276件,还有部分属于长期办理的事项纳入跟踪监督内容。襄州区人大常委会因地制宜开展“听听选民心里话、共同缔造幸福家”代表行动,组建16个由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人大主席、镇直单位负责人、村组负责人、群众代表组成的“共同缔造”代表小组,按照“抓点夯基础、连片聚合力、成面促幸福”的工作思路,激发群众参与共同缔造的热情,推动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谷城县人大常委会第四代表小组以“聚力共同缔造·振兴茶产业在行动”为主题,组织代表广泛走访选民,围绕当地茶产业发展找症结、找对策,共同推动茶产业做大做强。

    抓阵地建设。高标准建设代表联络站,统筹加强站点布局,优化整合现有的“代表之家”,改“家”为“站”335个,在此基础上,按照“统一要求、因地制宜、一站多用、务求实效”的原则,推动全市78个乡镇、24个街道的549个代表联络站全面提档升级,为群众联系代表提供更加便捷路径,也为代表履职创造更加便利条件。宜城市人大常委会充分结合地域实际和选民需求,探索把代表联络站建在产业链上,推行“一站一品”“一站一特色”,让专业代表在专业领域更好发挥优势作用,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抓代表建议办理。按照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的要求,统筹做好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和闭会期间代表建议的办理工作,对代表参加审议发言、列席代表座谈会发言、参与调研视察、走访群众收集的意见建议,建立闭会期间代表意见建议台账,进行分级分类交办转办,并逐项跟踪办理进展,实行“销号”管理,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说了不白说、提了不白提,增强代表履职信心和内生动力。五是抓履职事迹宣传。联合市广播电视台制作《人大聚焦》栏目,开设“代表风采”宣传专栏,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宣传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助力“共同缔造”的实情实景,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先后宣传报道“代表行动”260余篇,“人大代表为人民、人大代表在行动”的浓厚氛围在全市蔚然成风。

二、聚焦地方立法,完善立法机制

    深入践行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效,全力打造精细立法的市域典范。

着力完善地方立法工作格局。在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方面,规范向“人大常委会党组、市委”逐级报告的工作流程,明确“定期+专项”请示报告制度,做到五年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必报、立法项目中涉及的体制机制调整等重大事项必报、法规草案建议表决稿必报;在处理“人大主导与政府依托”关系方面,细化完善立法项目“双组长”制,实现法规草案起草工作并联并行、直通直行;在优化立法工作流程方面,打通法工委与相关专(工)委之间一审、二审界限,同步落实“直通直行”要求,变串联为并联,有效提高立法质效;在促进社会参与方面,建立地方立法顾问组、立法咨询专家库和地方立法研究中心,出台立法协商办法,定期开展专题协商,不断强化民主立法制度保障。

    着力推进“全国首例”古山寨保护立法。襄阳的古山寨数量众多、分布密集、功能多元,其中登记在册具有保护价值的有683处,其中有6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列入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名录,既是“铁打襄阳”的历史见证,也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古山寨的自然消亡和损坏加速,保护现状堪忧,社会反响强烈。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按照急需先立的原则,突出实施性、试验性,率先在全国开展首部古山寨保护立法。条例起草立足条文少、内容精、靶向准、措施实的原则,在体例结构上不设章节、只列“干货”,目前正在进行二审后的征集意见,现已收到各类意见建议450多条,拟进一步修改完善,力求条例能够量体裁衣、破解难题,让襄阳古山寨的保护利用实现有法可依。

    着力拓展完善基层立法联系点功能。用好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这块“金字招牌”,自觉将做好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行动,聚力打造“联系点的联系点”,形成“书面+当面”“自办+他办”的工作模式,更好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在服务立法、推进普法、促进社会治理、展示全过程人民民主方面“建言站、直通车、助推器、宣传台”作用,也为国家和省级立法贡献了襄阳智慧。

三、聚焦监督工作,注重提质增效

    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职能作用,以推动“一府一委两院”依法高效履职为根本目的,从支持的角度入手,朝促进的方向用力,通过在监督中凝聚共识、在支持中汇聚力量、在实践中促进工作,不断提升人大监督的建设性、支持性、有效性,切实解决不便监督、不好监督、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的问题。

    找准监督重点。紧扣党委决策部署、群众所思所盼,找准人大监督的切入点、突破口。今年重点围绕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聚焦襄阳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实施、东津城市新中心建设、古城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安排计划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19件、专题调研18项、执法检查1项、专题询问1项,确保每一项监督议题都能督到点子上、督到关键处。

    强化监督问效。做实“监督—落实—再监督—再落实”全过程、全链条的闭环机制,推动人大监督由程序性向效果性转变。今年4月,在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针对常委会委员对政府投资重大项目进展缓慢、完成率不高等方面意见较为突出,改变过去审议意见一交了之、一督了事的做法,专门组织常委会委员和部分代表开展专题视察,并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市长王太晖,市监委负责同志参加,实行现场“面对面”交办审议意见、“点对点”交办问题清单、“实打实”明确整改期限,并部署6个月后再进行“回头看”,形成监督与被监督良性互动、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创新监督方式。牢牢把握人大监督的政治定位、法律定位,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变阶段监督为持续监督、变单一监督为综合监督,不断探索完善人大监督机制。比如,市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对代表建议实行“即提即转即办(复)”,督促有关承办部门迅速办理答复代表建议。南漳县人大常委会持续推动人大监督与纪委监委监督贯通协调,与县纪委监委联合出台《关于推动人大监督与纪委监委监督贯通协调的暂行办法》,采用“互动”“互送”“互通”“互融”“互用”等形式,不断提升人大监督工作的刚性和实效,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人大监督与检察院法律监督、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贯通协调机制。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