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汽车产业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在此历史背景下,湖北十堰建设了中国的第二个汽车厂——东风汽车公司,湖北也获得了发展汽车工业的机遇,成为中国第三大汽车生产基地。
湖北的汽车产业有过辉煌,然而在切换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赛道时,也错失了很多机遇。面对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战略目标,为了抢抓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机遇,发挥比较优势,推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奋力打造年产值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特提出以下建议:
创新驱动,人才先行。人才资源作为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对于建设创新型湖北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面向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上下游领域人才需求,结合湖北科教大省的优势,全方位培养人才。汽车“新四化”发展不断提速,相关人才缺口日益加大。迈入智能网联下半场竞争,车企对人才需求的关注点从传统的机械制造转向编程类等智能化领域。在湖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中,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课程设置及研究方向的调整,顺应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
建议省委省政府针对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所需的高端人才、核心人才,全方位打响“人才争夺战”。出台更多较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为人才招引开放更多“绿色通道”;鼓励、引导地方积极探索“研发总部+制造基地”、“离岸产业园”等发展模式;强化与高校智力资源对接,建设“城市+大学”发展共同体;支持企业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创新中心“出海”,加速全球性智力资源向湖北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集聚,积极打造行业人才高地。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
高度重视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实现汽车产业链安全可控。2021年以来,“一芯难求”、“缺芯少魂”严重阻碍了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汽车芯片供应链超过80%的芯片源于进口,并且高端关键芯片几乎为国外垄断。像当前汽车行业最为短缺的MCU(微控制单元)芯片,在国内就是最薄弱的环节。
2022年5月,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在武汉启动运行,这是湖北汽车产业链自主可控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汽车芯片产业链非常长,从设计、流片、测试、认证到应用,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在此期间,需要“两条腿”走路,通过政府搭建平台,车企牵头,寻找省外国产替代战略合作商。通过资本、市场等战略合作方式与比亚迪半导体为代表的国产汽车芯片制造商“深度绑定”,有利于湖北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上“快人一步”,拥有稳定的产业链供应保障,早日实现世界级万亿产业集群目标。
前瞻性布局,大力发展氢能源汽车。《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指出,若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氢能将在重工业、运输、建筑供暖等难以脱碳的行业发挥重要作用。虽然在乘用车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目前暂时输给了纯电动汽车。但氢能源汽车还具有以下优点:加入的是氢,排出来的是水,真正做到了零排放;加一次氢只需要三分钟,可跑700多公里;当汽车报废时,氢燃料电池可以取出来重复使用,而电动车中的锂电池使用寿命较短,报废后还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近些年氢能产业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多省市提速规划布局氢能产业,并陆续出台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与支持政策。我省于2022年9月已出台《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意见》,但关注度仍不够高。建议从战略发展角度提前谋划,前瞻性布局,加大产业资金政策的支持力度,引导市场主体将氢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链作为重点研发突破方向,将为湖北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