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
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建设初探 ——以黄冈市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代表联络点为例
2023年第4期 —— 调查研究 作者:文/项志奇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人大工作中的体现。在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中,深入推进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代表联络点等代表履职平台建设,既是完善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的客观要求,也是更好联系服务人民群众的应有之义。 一、加强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 加强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建设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现实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这一主要民主渠道作用,使人大各项工作都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激发人民创造。加强人大代表“家、站、点”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力举措,也是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现实需要。 加强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建设是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客观要求。坚持好完善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使发挥各级人大代表作用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就是要使人民依法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实、生动、具体地体现在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确保党和国家在决策环节、执行环节、监督落实环节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都有人民的参与。加强人大代表“家、站、点”建设,就是畅通民主民意表达渠道,把各方面社情民意统一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中。 加强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建设是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有力举措。人大代表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要充分发挥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特点和优势,忠实代表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拓宽联系渠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更好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加强人大代表“家、站、点”建设,就是要使之成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民意窗”“连心桥”,成为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载体。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平台建设不够规范。一是布局不尽合理。少数代表联络站(点)设在群众找不到的位置,不接地气。二是名称标识不统一。有的是地名+“代表联络站(点)”,有的是乡镇(街道)名+“代表联络站(点)”,有的是社区(村)名+“代表联络站(点)”,名称标识没有统一规范。三是上墙信息不够全。不同地方的代表联络站(点)因场地所限及各地规定要求不同,上墙的信息也不尽相同。 作用发挥有待加强。人大代表“家、站、点”在群众中的知晓度不高,群众对人大代表闭会期间的职责不了解,参与度不高。一些基层人大组织在“家、站、点”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强调人大代表进家入站服务群众的功能,缺乏对“家、站、点”总体功能的思考和把握,除了接待选民群众之外,宣传人大制度、加强代表学习交流、提高代表履职能力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运行机制需要完善。部分“家、站、点”对选民反映问题的受理、分析、反馈的机制不够科学,针对收集到的社情民意形成意见建议的质量不高,问题解决进度的反馈不及时。代表履职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还不完善,代表履职档案规范化建设需要加强。 线上平台建设比较滞后。信息化建设尚未同步,数字赋能与代表行权履职融合不够,代表联系群众与“全天候、零距离、不见面”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三、对策与建议 明确定位。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强调,“深入推进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履职平台建设,使之成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民意窗’‘连心桥’,成为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载体”。新修订的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建立基层联系点、代表联络站等方式,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听取对立法、监督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些要求和规定对人大代表“家、站、点”的功能给予了全面、准确的定位。在深化建设中,要准确把握和区分人大代表“家、站、点”的功能定位,代表之家应侧重于代表履职功能,在收集民意的基础上,人大代表在代表之家开展履职学习、酝酿议案建议、向选民报告工作等集体活动;代表联络站和代表联络点是代表之家的延伸,应侧重于联系群众功能,代表在代表联络站和代表联系点主要就是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听取民声、了解民情。 合理布局。要按照“实用管用”的原则,立足于各地实际,合理布局人大代表“家、站、点”。代表之家一般应设在市、县、乡(镇),原则上每个乡镇(街道)建立一个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一般应设在人口较密集的村(社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旅游景区、专业市场等地,村(社区)代表联络站原则上以覆盖1至2个大选区范围为宜,方便人民群众就地就近联系人大代表;代表联络点一般设在塆组、片区、小区、园区、楼宇、商场、窗口等群众生活的地方,方便人民群众随时随地找得到代表,代表联络点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流动的。 拓展功能。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努力将代表联络站建设成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好桥梁、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好平台、人大代表学习交流的好阵地、国家机关听取人大代表意见的好场所”。在拓展功能上,一是要发挥好桥梁作用。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宪法、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法规正确有效实施;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准确反映群众的愿望要求,为党委科学决策、人大履职行权、“一府一委两院”依法履职提供民意支撑和保障。二是要发挥好平台作用。组织代表开展调研视察、接待群众活动,有序组织代表向选民报告履职情况;积极向相关部门反映群众关切,及时解决并予以反馈。三是要发挥好阵地作用。采取专题学习、政策宣讲、履职交流等形式,加强代表的学习和交流,不断提升代表履职能力。四是要发挥好场所作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要增加进家入站联系人大代表、选民群众的频次,对于一些重要工作、重大事项,可以事前进站收集基础性建议,事中进站征求修改意见,事后进站通报工作成效。 开拓创新。一是创新“家、站、点+”的形式。一方面,加强与党建融合,强化代表的政治引领,确保代表站稳政治立场,履行政治责任。另一方面,充分挖掘代表资源,发挥代表特长,开展政策宣传、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处等特色活动,更好服务基层群众,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打造品牌化、特色化“家、站、点”。二是加快“家、站、点”数字化转型。依托“智慧人大”,探索设立“代表云工作室”,建立“代表网上窗口”和代表网上值班制度,助力代表与群众“全天候”“零距离”地进行联系。三是完善主动联系制度。经常性地把联系接待群众的窗口延伸到田间、地头、车间以及群众家中,打通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完善机制。一是日常运行机制。要健全人大代表学习交流、联系群众、意见处理、调研视察、代表述职等制度,做到职责明确、程序规范。二是沟通协调机制。要主动加强与各有关方面的沟通,统筹安排、有序组织代表进家入站蹲点接待选民。不断规范群众反映事项的受理、分析、交办、督办、反馈等处理流程,加大跟踪问效力度,确保“群众说了不白说、代表提了不白提”。三是综合联动机制。“家、站、点”内各级人大代表之间要加强联动,合力推动解决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的问题;“家、站、点”与代表、人大组织与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联动和沟通。 务求实效。一是在精准选题上求实效。要围绕人民群众现实关切,围绕人大重点工作,精心选择活动主题。二是在畅通民意上求实效。要多渠道、多方式加强代表与原选区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联系,善于收集并向有关方面反映社情民意和情况,使党委、政府在决策、执行和监督落实各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三是在意见处理上求实效。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