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如何才能认识自己?这是哲学家苏格拉底几千年前提出来的问题。人,终其一生,又有几个人明知自心?或正因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贵”字,道出了“自知之明”之稀缺。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时感叹:“此天亡我也,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笑对死亡,自刎乌江。一代枭雄,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分虞分奈若何”的楚声中化作历史的云烟。
自知之明不失为一种可贵美德。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在于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而养“虎”为患。但是,细读史书,拨开历史的迷雾,项羽的归宿和结局早已注定。与刘邦“常有大度”相比,楚人项羽却让“吴中子弟皆惮之”,以至于楚国长老皆赞刘邦:“沛公,长者也。”当然,他人的言说或有“言不由衷”之处。
自知者明是一种精神境界。正如毛泽东所言,自知之明是一个人能够有所进步有所成就的内在精神力量。如果项羽在“自刎乌江”之前能“三省吾身”,他的历史就要改写。但是,历史没有假设,也不容假设。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弱点,而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而隐藏自己的弱点。韩信甘受胯下之辱,季布委身为奴,他们都能自知其才,最终忍辱负重、功成名就。这就是自知,这就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的道理。
自知者才能自明。古希腊特菲尔神庙唯一的碑铭上唯一的箴言是“认识你自己”。俗话说:“闻道反己,修身者也。”《后汉书·李固列传》中曾记载了他写给黄琼信中的几句话:“蛲蛲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寥寥数语,李固的人格、品德跃然于纸上。自知既是一种智慧的追寻与探求,也是一种不回避弱点与弱势的勇气。
自知,是一种境界、一种态度。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认知自己,改善自己,“人苦不自知,可发千载一笑”。《论语》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目的,正如朱熹所言,“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有自知之明,方能宁静淡泊,或啸登山林,或隐于闹市。反之,或顾影自怜,或怨天尤人,乃至自暴自弃浑浑噩噩一生。缺乏自知,就不会自省,甚至“目不见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