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
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 以“四手抓”着力推动共同缔造
2022年第12期 —— 本期焦点 作者:文/宋勇 图/张强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 推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意见》,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迅速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学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及省人大常委会《意见》精神,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人大工作基础,坚持“四手抓”,在探索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着力创建“共同缔造·丹江口样版”,推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在丹江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夯实基础,发挥优势当“鼓手” 细化代表履职培训。一是持续巩固“家”“站”建设成果。优化结构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增设共同缔造板块,支持有条件的镇(办)延伸建设村(社区)级“代表联系点”,在硬件设施及工作经费方面给予必要保障,安排辖区代表轮流坐班,建立工作“台账”,把阵地主渠道作用发挥好。二是创新培训形式。按照“差异化、专题化、小型化、实效化”要求,坚持线上线下“双轨制”,进行政治理论及履职实务培训指导,加强共同缔造专题讲座,使代表准确掌握核心要义、本质内涵和路径方式,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硬化“四个机关”建设。一是多措并举。紧扣人大政治定位和法律定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清廉、智慧、书香、低碳、魅力“五个人大”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创新拓展人大工作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二是创先争优。以服务提质、工作提效为总目标,深入开展岗位大练兵,强化党建引领,构建完善机关制度体系,狠抓精细化“积分制”管理,努力打造政治坚定、服务人民、尊崇法治、发扬民主、勤勉尽责的人大“铁军”,为推动共同缔造“正风肃纪”“充电赋能”。 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一是整合宣传资源。充实加强机关宣传力量,将人大推动共同缔造作为宣传优先方向和重点领域,量化目标任务,开通人大微信公众号并与上级人大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二是全面开展宣传。定期召开宣传工作会议,确定阶段性宣传目标任务,动员全市人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用多种方式、通过各方面渠道,全面宣讲共同缔造的科学内涵及省、十堰、丹江口三级党委、人大决策部署,着力提升群众概念知晓率和政策文件普及率,在全方位讲好人大故事、民主故事、群众典型和代表事迹中,为聚力共同缔造擂鼓呐喊、植浓氛围。
全力支持,依法保障当“扶手” 出台决议聚合力。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紧跟市委关于共同缔造的决策部署,及时向市委专题报告人大层面推动共同缔造谋划、实施及主要活动设定等情况,实行事前、事后“双报告”,确保与市委同频共振。二是凝聚人大力量。围绕推动共同缔造目标任务,对标“拥江发展战略”实施,先后3次召开座谈会、主任会议,报经市委同意,在十堰率先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 推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决议》,从“提升政治站位、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开展监督、发挥代表职能、加强自身建设”五个方面,向全市人大工作者和人大代表吹响集结号、发出动员令。 顶层设计绘蓝图。一是无缝衔接。成立工作专班,深入研究省人大常委会《意见》确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路径方法等,紧密结合市情,拟定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提出切实可行的顶层设计方案。二是问计于民。成立3个专题调研组,深入试点镇(办),了解共同缔造工作推进情况,听取各方面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对人大推动共同缔造工作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 推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实施意见》,明确市、镇两级人大职责任务及行动指南。 及时议决稳护航。一是完善专项议决机制。要求“一府一委两院”围绕市委共同缔造工作总体目标和重点工作,结合自身法定职能,共唱“主旋律”、共谋大发展,涉及有关重大事项,必须依法、及时向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议案,必要时人大常委会会议作出决议决定。二是建立“三个优先”制度。对于市委安排的阶段性共同缔造重点工作任务,主任会议在研究调整常委会工作要点时,优先予以落实,自觉服从、服务好全市工作大局;对于“一府一委两院”制定的有关共同缔造规范性文件,主任会议在研究备案审查工作和追加常委会议题时,优先予以安排,更好地体现支持;对于政府提出的年度预算部分调整方案,财经专门委员会和主任会议、常委会会议在审查共同缔造“以奖代补”项目资金时,优先予以保障,为促进共同缔造纵深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精准监督,提质增效当“推手” 紧扣“核心”善作为。一是当好参谋。围绕市委共同缔造试点工作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和五项主要任务,坚持力量下沉、责任到人,采取划片包干方式,要求全体组成人员加强与试点镇(办)日常联系,定期深入基层了解工作进展,发现具体问题,及时向常委会提交调研报告,经梳理汇总后及时向市委报送,并通报市政府,积极为市委提供决策参考。二是选好切点。聚焦市委重点部署、政府着力推进、群众高度关切的民生事项,将“产业发展、群众身边难事”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先后对茶叶柑桔旅游等产业发展和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城市更新等项目建设进行了6次集中视察,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和要求,促进相关工作提质提速。 巧做“加法”强助力。一是总分结合。对日常视察调研中发现的共同缔造工作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积极谋划“自选动作”勇担当、再加力。一方面,追加乡村产业振兴、老旧小区改造、学校安全等常委会监督议题,组织专题调研和代表暗访,加强专项督办,促进共同缔造理念融入各项工作实践;另一方面,要求各专(工)委围绕“五改两提升”工程实施,自主选题,邀请基层代表参与,深入开展调研,督促问题整改及代表工作建议落实,助推“水电路气厕网购”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二是刚柔并济。牢固树立“服务发展就是推动共同缔造”的理念,任期首年即启动专题询问这一刚性监督方式,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成立6个调研组和2个暗访组,深入村组社区、厂矿企业和市直单位,察难点、听痛点、剖堵点,组织了专题询问,以致函方式,转办了审议意见和54个具体事项的“问题清单”。对13条管理体制机制、条件不具备、短期难解决的各方期盼,要求有关部门依据管理权限和有关政策,面对面沟通并给予“柔性化”解释安抚,有效赢得理解。 打好“组合”求实效。一是探索创新。牢牢把握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把解决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作为推动共同缔造的重要手段,在坚持和巩固以往动态督办、领衔督办、“满意度”测评等制度的同时,持续探索增强监督实效的新机制。审议出台加强预算审查监督的实施意见,在强化预算硬约束、全口径、全过程、真支持中,督促政府及财政部门不断加大预算支出更大力度向民生领域倾斜,让改革发展红利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引入“再审程序”,定期对监督议题“后半篇”开展再调研、再审议和再测评,不断提升常委会议事质量;实施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有效衔接转化,凝聚监督合力,护航公益事业;开展媒体“面对面”,邀请媒体参与议案建议督办,通过对承办单位与代表办前、办中、办后“三个面对面”,提升办理实效。二是强力问效。修订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议事规则和组成人员守则,构建规范化、模块化、高效化工作运行机制,弘扬务实作风,敢于叫真碰硬,敢于“点名”说“不”,先后对4个单位工作报告质量、对5个审议意见和代表建议承办单位工作提出批评,对2名政府部门局长进行工作约谈,对6份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开展问效表决,促进了部门工作,维护了人大权威。
依靠代表,履职行权当“旗手” 推行代表“网格化”履职。制定下发代表履职规范指导意见,要求各镇(办)结合本地实际,对辖区市、镇两级代表履职提出量化目标和具体要求;要求共同缔造试点镇(办)人大主席团(街道人大工委),按照共同缔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工作要求,深入宣传动员,建立市、镇两级代表履职“网格”,明确履职内容、程序、方式等,均衡力量配备,组织代表全部“入格”,使代表真正融入,做共同缔造的见证者、参与者、实践者、助推者、贡献者。据统计,9月以来,7个试点镇(办)379名市、镇两级代表,紧紧围绕村级规划修订、富民产业做大等,组织或出席多种形式、群众广泛参与的决策共谋会议162场(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431条,参与发展共建事项29项,认领建设共管事项33项,26名基层代表主动要求担任共同缔造组织架构中的党小组长、中心户长,发挥了表率作用。 做实代表“履职+”活动。深入开展代表“履职+”,充实细化代表履职考评办法,加强对代表履职动态化监督,建立定期统计、通报、评价制度,强化代表履职考评结果的运用,激发代表依法履职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行业、技术、市场、人力资源等优势,积极为自身“网格”所在村(社区)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取得明显成效。大坝街办代表义务加入社区普法、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队伍,组织“飞线”“野广告”“油烟噪声污染”等专项整治,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三官殿街办代表自发组建若干兴趣工作组和“生活服务圈”,引领文明新风,全方位服务群众……助力本地资源有序开发。 深入实践“全过程”民主。坚持把开展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作为推动共同缔造的重要途径,鼓励基层首创,确定5个试点镇,制定实施方案,以“营造最浓参与感、找准最大公约数、打造最强凝聚力、提升最高满意度”为目标,在十堰市率先探索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促进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法治化、项目化、具体化、实效化。具体实践中,切实加强统筹协调与业务指导督导,试点镇按照“党委统筹、政府征集、代表票决、人大监督”工作模式,切实把“民主”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共收集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环境整治等各类民生实事候选项目87件,票决产生2022年民生实事项目17件,经全力督办和跟踪问效,目前已办结14件。龙山镇古均州八景“龙山烟雨”15公里景区公路提档升级黑化改造工程的完成,彻底解决5个村1519户5660名群众交通出行和农产品运输难题。 (作者系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