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有个座右铭:“一勤天下无难事。”他自己天赋平平,各方面都很一般,后来却能出将入相,史上留名,主要就是靠了个勤字。
曾国藩并没怎么特别聪明过,可就凭着一股子百折不挠的勤奋精神,把笨劲儿用到极致,“扎硬寨,打呆仗”,屡败屡战,永不放弃,成了“晚清三杰”的领衔人物,其成功经历再次验证了“勤能补拙”。
历史上像曾国藩这样靠勤奋取得成功的人很多。王羲之痴迷书法,夜以继日地苦练,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冢”。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勤奋如此,再加上天赋,他的《兰亭集序》被公认“天下第一行书”,也就没什么好奇怪了。大画家齐白石,更是勤奋努力的楷模。他毕生作画不辍,如果哪天因事未画,一定会在翌日补上。他曾在85岁的一天上午一连写了四个条幅,并在上面题字:“昨日大风,心绪不安,不曾作画。今朝特此补之,不教一日闲过也。”
推而广之,李太白是“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莎士比亚的信条是“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爱因斯坦的成功诀窍是: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鲁迅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范文澜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他们都因特别勤奋而跻身名人行列,事业成功就是对他们勤奋不怠的最好褒奖,都当得起天道酬勤这四字。
不过,所谓天道酬勤,也是有条件的,一是方向正确,慢一点不怕,但绝不能犯南辕北辙的错误;二是方法得当,不然也会弄巧成拙,譬如拔苗助长之类就不行;三是勤奋要有质量,有效率。人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是太过理想的说法,其实结果远非如此。有的人确实是耕耘与收获成正比,立竿见影,汗洒在地上就见果实;有的人则付出三分、五分、七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甚至忙活半天颗粒无收。到底差在哪里了?还是差在勤奋的真假与质量上了。只有高质量的勤奋,含金量足的勤奋,扎实可靠的勤奋,有的放矢的勤奋,抓石留痕的勤奋,才可能敲开成功的大门,走上胜利的坦途。
“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奋,不论是用于学习还是工作,都是一种美德。成功女神只青睐那些会勤奋的人,因而,每个渴望事业有成的人,不仅要肯勤奋,还要会勤奋、善勤奋,换言之是真勤奋。须知:肯勤奋是一种态度,会勤奋是一种本事,肯勤奋加上会勤奋,那就真的是“一勤天下无难事”了。即便不能像曾国藩等名人那样功成名就,也不至于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而会有一个不错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