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
为了美丽湖北绿色崛起 ——审议2021年全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暨长江大保护工作情况报告侧记
2022年第4期 —— 本期焦点 作者:文/胡东梅
湖北致力于到2025年基本建成生态强省,如今目标完成情况如何?3月底,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全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暨长江大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湖北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73.92(EI值),已连续16年保持良好水平。
强力治气 PM2.5降至7年来最好水平 “晨跑的时候空气清新,很舒适。现在空气质量好多了,经常看得到蓝天白云。”3月14日,爱好跑步的退伍老兵李洋带领跑协的群友穿梭于枣阳城区花红柳绿之间。 蓝天白云、清新空气是良好城市环境的直接反映。2021年,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3个城市依次是神农架、恩施、咸宁。全省17个重点城市PM2.5累计均值34微克/立方米,为2015年以来最好水平。黄石、十堰、荆州、孝感、咸宁、恩施、仙桃、天门、潜江、神农架等10地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6.7%,较“十四五”基数提升3.9个百分点。 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雪荣建议,要下大功夫解决深层次、关键性的问题。要持续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比重,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高水运和铁运比重。对固废处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政府要下苦功、下硬功,推动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各类固废处理设施全覆盖并常态化运行。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任重道远,要有久久为功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朱汉桥委员建议,重点部位要依法采取硬的措施,加大整治力度,确保湖北生态环保的整体效果。同时环保标准要紧密结合经济发展来制定,紧密结合产业布局。刘望清委员认为,2021年我省环境保护工作和长江大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2021年17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较上年降低了1.9%;PM10平均浓度较2020年上升了3.6%;重污染及以上天数增加了19天。他建议要加快调整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为主的货运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新兴产业,逐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据悉,我省今年将聚焦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深入推进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大标志性战役,确保我省“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整体趋势向上向好。
全力护水 国控断面水质历史最佳 今年3月,我国首部流域法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1周年。作为长江干线径流里程最长省份,湖北是三峡水库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更是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国家生态屏障,生态地位极为特殊。 在宜昌市猇亭区,全新的可视化水环境安全监管平台犹如“千里眼”——全面掌控辖区排水水质特征,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故,能及时预警水质异常变化、分析主要污染物、追溯污染发生源头。 为有效排除沿江化工企业环境隐患,各地采取多样化检查方式:黄冈先后建立化工企业排污口超标自动关闭系统、重点排污单位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创新非现场监管新执法模式;鄂州采用验收制,对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坚决不予验收;天门、仙桃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沿江化工企业开展监测排查,并提出整改建议。截至目前,湖北已累计整治长江入河排污口5685个。 一年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全力护卫“一江清水向东流”,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报告显示,190个“十四五”国控断面中,优良比例为93.7%,创历史新高;长江干流总体水质为优,20个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长江支流总体水质为优,陆水、涢水、巴河等10条支流的12个断面水质有所好转。 保护长江母亲河,是我省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王亚平委员建议,要高度重视生态环保法律的贯彻实施,特别是长江保护法是流域立法,要在地方协同立法上进行探索;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压实责任,增加执法力量,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董永祥委员建议,对在建的一大批环保项目要加大推进力度,尽早的投入使用,发挥效益。 长长的围挡将工地与行人分开,挖掘机和清运车辆来回穿梭、协调配合,几名施工人员正往开挖的沟槽内铺垫中粗沙……孝感市城站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施工现场一片火热。伴随着项目的有序推进,曾经困扰老城片区的污水直排、雨污混流等问题将得到解决。 这只是去年我省大力整治生活污水的一个缩影。2021年,全省城市新建污水收集管网约774公里,改造老旧管网约425公里,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约170余公里,1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旱天污水直排,建成运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147座,总处理能力达到1016万立方米/日,所有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均达到一级A标准,所有建制乡镇已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报告显示,326个省控监测断面(水域)总体水质良好,其中水质为Ⅰ至Ⅲ类的断面占88.7%,与2020年相比增加0.8%。 污水处理不仅事关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也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抓手。李昌海委员建议,要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江汉平原的黑臭水体问题,重视乡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问题。一方面考虑到县级财政无法全部承担运行费用,省级层面要继续补贴县级、乡镇的污水处理厂;另一方面,县级政府和乡镇可以向居民适当收费,以维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转。
转型升级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我省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截至2021年底,湖北省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3.66亿吨,成交额86.57亿元,交易规模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成为全国碳资产大数据中枢。企业履约率连续七年达100%,打造了多层次低碳试点示范,并启动第一批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建设。 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刘天忠委员建议进一步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倒逼推动影响绿色发展的结构性、根源性问题加快转变,加强绿色低碳建设,加快绿色碳汇政策衔接与落实。彭开军委员建议,环保厅要在2022年的工作计划中加入湖北碳达峰行动方案相关内容。余翔委员建议进一步明确推动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清单或目录。“政府要出台具体措施支撑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省政府提出的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等要有具体的规划。”省人大城环委副主任委员陈晓阳建议。 2021年,我省加快推动能源清洁转型,全省30万千瓦级机组基本完成供热改造,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同比明显上升。付正中委员建议,要处理好天然林保护与清洁能源之间的关系,比如风电、光伏发电等在某些地方推广可能会产生改变鸟类迁徙、影响蜜蜂授粉等问题,影响到生物多样性。要因地制宜,在确保生态物种平衡的前提下推广清洁能源。 快递行业产业的大量包装废弃物一度成为环保之痛,去年我省大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生活垃圾分类网络“两网融合”,新增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邮政快递网点1110个,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86%,全面完成国家下达年度任务。“在垃圾分类和垃圾无害化处理上还要进行顶层设计,对垃圾分类要从小做起,营造人人都是环境保护者的氛围。”李述永委员建议。 去年,我省率先在全国创建省级“绿色转型景气指数”评价体系,根据这一体系,湖北单位投资额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生态省建设开启新篇。让美丽湖北绿色崛起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湖北人民正在阔步迈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