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走上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通道”,讲述她矢志助学、爱心账本记了180多本的感人故事。
媒体记者提问:回望坚持了16年的教育扶贫工作,您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有哪些难忘的人和事?“真切地感受到,网络有界,大爱无疆。”刘发英说。
1991年,刘发英从师范毕业后,主动申请到全县最贫困的黄柏山乡支教。山里孩子上学难,就着土豆咸菜就是一顿饭,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了不让孩子们辍学,她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钱来资助他们。
“一个人的力量实在太有限!”2005年,刘发英试着在网上发出了第一封求助帖子,她说,没想到竟然得到了爱心人士的回应。
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刘发英创办了“英子姐姐”助学网站,组建助学团队,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助学上。尽管工作多次变动,她初心不改。
“不管山高路远,我们一直坚持实地走访贫困学生家庭,坚持‘一对一’公开透明助学,兑现了‘不从善款中提取一分钱’的承诺。”她介绍,180多本爱心账本里,详细记载了每一笔助学款的来历和去向。
截至今年2月底,“英子姐姐”助学团队与2000多名国内外爱心人士结缘,筹集助学善款2900多万元,让4300余名困难学生上学读书,其中1500余名受助学生考上大学。
“一路走来,我常常被感动包围。”在“代表通道”,刘发英讲述了江苏常州退休老人戴先生的故事。
2015年10月,戴老搜索到“英子姐姐”助学网站,进行试探性资助。短短一个月,老人先后汇来23万余元助学款,资助了12名贫困学生。“戴老告诉我,他被查出患有直肠癌,担心等不到孩子们毕业的那一天,请我来替他完成助学心愿。另外,他还有一个心愿,想捐助200万元设立英子奖助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刘发英说。
2016年3月,刘发英去常州看望戴老,在病房里,她和戴老签订英子奖助学金捐赠协议。如今,奖助学金已经连续发放5年,98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获得奖励资助。
“许多走出校门的受助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更让刘发英欣慰的是,受助学生小娟毕业后,主动申请到长阳偏远学校支教,还加入了“英子姐姐”助学团队;受助学生晓琳参加工作后,每年都会资助困难学生。
“我觉得人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和自豪,就是为他人、为社会认真做好了一件事!”刘发英说,她将铭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继续爱心助学之路,让山里的孩子拥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短评
让每一个梦想都能尽情绽放
文/王艾丹
一辈子扎根山乡,矢志教育扶贫,让更多山区孩子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全国两会“代表通道”上,“英子姐姐”刘发英的故事感动很多人。
这是一位充满爱、传递爱、激发爱的乡村老师。“英子姐姐”就像一颗爱的火种,不仅用自己的光和热温暖贫困学生,更通过网络助学平台,连接起海内外更多社会力量,将爱心助学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180多本助学账本,记录的是这位山村教师“一个都不能少”的朴素愿望,盛满的是她对乡村孩子的爱。“英子姐姐”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千千万万乡村老师的身影,感受到平凡人心底奔涌的善良,是他们点亮了山乡孩子的人生,成为助推中国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所在,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回顾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艰难历程,我们更懂得“刘发英们”用爱坚守的意义。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既为乡村教育发展赢得历史机遇,也让乡村教育发展站上了新的起点。从国家政策层面对乡村教育倾斜力度的加大,到全社会一点一滴的爱心帮扶,“知识改变命运”不仅深深镌刻在农家子弟的心中,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激发了一个个家庭、一个个村庄奔向美好生活的精气神。正如刘发英所说,“现在困难学生都上得起学,我们正在思考如何让他们能上好学、有盼头”。
两会“代表通道”,一直是全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刘发英代表通过讲述自身经历,让世界看到中国乡村教师的责任担当,看到中国教育对每一个幼小希望的呵护。“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内容。无论城乡,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更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才能让每个人生出彩的梦想都能尽情绽放,照亮一条条通向美好未来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