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大山深处“老黄牛” ——省人大代表张济平耕耘山乡二三事
2021年第12期 —— 代表天地 作者:文·图/方龙春 肖敏

    办完退休手续,张济平依然把村民的事放在心上。田间地头、屋场农家都是他临时办公场所。

    1953年出生的张济平是省人大代表,11月中旬刚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峰岩村党支部书记的位子退下来。30多年来,他投入全部精力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把武陵山深处这个穷山沟变成了一个“金窝窝”。

    “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困,这是一名省人民代表应尽之责。”张济平说,他是父老乡亲的代表,必须心系群众的冷暖。

    也正是张济平这样基层的人大代表,像老黄牛一般耕耘在故土上,将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独特魅力悄然植入人民群众的心田。


为民找水“敢死队”

    “洞里传说有蟒蛇,这下去恐怕有危险。” “这么深的洞下面缺氧怎么办?”一群村民围着黑洞洞的天坑议论纷纷。

    洞壁上一棵歪脖子古槐树已有500年树龄,四周荒荆丛生。望着深不见底的天坑,村民们心里都有点发怵。

    “我是党员,也是人大代表,必须让我先下去。”张济平绑好腰上的绳索,钻进事先准备好的吊筐里。

    峰岩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尤其缺水。一段时间不下雨,全村人就得整夜排队,“攒天河水”“舀沟沟水”……

    124日,笔者来到峰岩村,很多村民对13年前张济平 “探洞找水”的场景记忆犹新。

    2008年连续3个月秋旱,人畜饮水困难。张济平心急如焚,他当时是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县人大代表。

    “上天入地也要帮助村民找到水源。”张济平领头,和村里的几位党员成立了一支“找水敢死队”。怕攀崖探洞出意外,大家都立了生死状。2个多月时间,踏遍了15平方公里辖区,无功而返。

一位80多岁老人告诉张济平,“槐树天坑”下面传说有暗河,可能是很好的水源。可天坑深不可测,谁敢下去探水呢?

    “就是万丈深渊也要下,不见泉水心不死!”张济平坐进吊篮,被村民慢慢放入洞中。绳子越放越长,头顶的光明越来越远,黑暗中不时有惊飞的蝙蝠撞到脸上。但越来越清晰的流水声让他忘了害怕,满心激动和期待。

    “找到水啦,找到水啦!”到洞底,张济平打开手电,一潭清水令他欣喜若狂。

    一个星期后,水终于从天坑抽上地面。很多村民捧起甘甜的“救命水”热泪盈眶。         

    13年后的今天,峰岩村民依然是饮用来自“槐树天坑”的水源。洞底扩建了一个500立方米蓄水池,通过12万米管道把地下甘泉引入到每家每户。水笼头哗哗流水声中,村民们永远不会忘记 “敢死队”找水的悲壮。


殚精竭虑拔穷根

    光洁的乡村公路延伸至五组的一片茶园,茁壮的茶苗正在蓄积明春生长力量。以前,这里种的全是苞谷,老百姓在地里辛苦一年,也抠不到千把元。

    峰岩村是都镇湾镇最偏远的行政村,曾是长阳的深度贫困村。村在“边边上”、路在“悬崖上”、田在“岩皮上”、屋在“吊坎上”。

    为摆脱“穷样”,村民们种桅果、养蚕、发展烟叶,也搞过蔬菜,但效果都不大好,最终还是回到种苞谷的老路上。

    怎么才能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张济平充分履行代表职责,深入走访、倾听民声、广纳民意。

“我们要的是能吹糠见米”“想走出去看别人是怎么搞的”“要有能人带头”……一条条鲜活的群众意见记在本本上,也装进了他的心里。

    2012年清明节过后,张济平组织了20名党员到五峰、长阳大堰等地考察茶产业。

    “差不多的地理条件,为什么别人能发展好?”巨大差距激发了党员王朝元的决心,现场表态:“以后峰岩茶叶发展就看我老王的!”

    王朝元将自家的3亩地全改种茶叶,还带动10个贫困户种茶。2016年起,峰岩村茶叶进入丰产期,老百姓收入成倍增加。

    “用群众自己的点子,走他们愿意走的路子,不用讲道理,茶叶就发展起来了。”张济平介绍,村里茶叶已由过去零星的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4000多亩,每亩产值也由过去五六百元翻了十倍,增长到现在的五六千元。

    600多户村民从过去“要我干”变成现在“我要干”,村里生态跑跑猪、羊肚菌、土鸡养殖、有机茶、光伏发电等项目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

    201611月,峰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20641人全部脱贫,全村整体出列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穷山乡换了新貌,彻底拔掉了穷根。

    20181月,一心一意为群众谋福利的张济平当选第十三届省人大代表。


践行民主润人心

    午后,阳光明亮又通透,照在易地搬迁安置点的粉墙黛瓦上,别是一番山村风光。

峰岩村的扶贫安置点围绕着村委会门口的中心文化广场,一圈整整齐齐的小楼房收拾得干净、妥贴。曾经是村里“最穷”“最偏”的一群人成为村委会邻居。

    “这不是给自己找事吗?”2014年,张济平把扶贫易地搬迁安置点选在村委会旁,有人提醒他,贫困户里有些“刺儿头”,要是隔三差五到村委捣乱怎么办。

    “他们事多,村委会在旁边,他们办事不就更方便了嘛。”张济平盘算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既方便这些贫困户监督村委会,又方便村干部帮扶他们。“作为人大代表,与贫困户贴得近也方便我了解最真实的情况。”

    “脱贫攻坚,如果只是党员干部干,老百姓看,是搞不好的。”张济平说,要想搞得好,首先要全村上下坐到“一条板凳”上。开党员会、片区会、屋场会,村里事务充分发扬民主,统一思想。

“去年村里开了26次会,所有的事都是乡亲们自己当家做主。”村民代表陈家鹏说,村民也从最初的“请不动”,到后来五六百人“坐不下”。

    2017年,张济平上午召集全村26个片区党员代表开会,商量扩宽村级公路,下午党员代表召开片区群众会。当天晚上,集资修路款就全部收齐了。

    和村委会作邻居的搬迁贫困户,也没有发生过一起扯皮的事情。张济平说,产业做起来了,谁还有扯皮的闲功夫呢?

    民意所向,民主所在。张济平带领村民拔穷根、开富路,也在大山深处留下了一个基层人大代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坚实脚印。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