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
加强生态省建设 推进长江大保护
2021年第10期 —— 本期焦点 作者: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刘雪荣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今年9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了《湖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修编)(2021—2030)》,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的重大举措。《规划纲要》是指导湖北生态省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必须高度重视,深入贯彻实施,全面抓好落实。 一、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领生态省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就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创造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刻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引领性和指导性。我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涵四大核心理念。 一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从人类文明发展形态的进程看,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形态的新飞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与文明的内在关系,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新高度,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新境界。 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新经济发展观。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告诫我们,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善待人类;人类破坏自然,自然也会伤害人类。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决不能以长远代价换取眼前利益。要尊重自然规律,让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三是“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新系统观。人与自然休戚与共、命运相连。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我们必须树立系统观念、辩证思维,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四是“环境就是民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新民生政绩观。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精辟阐明了生态环境与民生改善的关系,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积极回应。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从“求温饱”到“求环保”的转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让老百姓生活在“鸟鸣”的春天,而不是“寂静的春天”。 二、大力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 建设生态省,是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其目的就是要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主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适合经济社会与环境相互协调、高质量发展的新路。自1999年海南省成为全国第一个试点省以来,国家先后确定了16个生态省建设试点。其中,浙江省已于2019年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省”。 湖北生态资源丰富,是千湖之省,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国家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三峡库坝区所在地,生态地位极为特殊。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明确要求湖北“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把生态省建设作为全局性战略性任务来抓。2014年11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湖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14—2030)》。《规划纲要》提出,生态省建设分为“启动、攻坚、深入推进、巩固提高”四个阶段,目前进入“深入推进”阶段。 《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全省各地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奋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省委领导下,扎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美丽湖北,实施情况总体良好。今年,省政府组织对生态省建设进行了中期评估,形成中期评估报告。《规划纲要》设定的2020年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各项任务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截至2020年底,86.5%的指标已达标;107项重点任务中,有2项因国家政策原因停止实施,33项任务已提前达到标准,其它72项任务正按要求推进。全省生态制度持续创新,生态空间不断优化,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生活和生态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其中2019年污染防治攻坚考核为优秀等次,名列全国前列。这些为实现2030年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前,我们正处于“十四五”开局起步关键期,生态环保依然任重道远,生态环境压力仍然处于高位,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更加迫切。基于生态省建设中期评估结果和我省生态建设面临的新形势,省政府组织对《规划纲要》进行了修编。在总体框架保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对《规划纲要》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以充分体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长江大保护、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保护、率先在中部地区实现绿色崛起等新要求。同时,对规划年限、目标指标、规划任务、保障措施、责任分工等进行调整,做到与省“十四五”规划有效衔接。修编后的《规划纲要》是持续推进我省生态建设的行动纲领,是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对全省具有普遍约束力,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 三、持之以恒推进生态省建设具体行动 加强生态省建设,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进一步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既总结和拓展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又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思路举措。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体会,生态环境保护关键要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把“四则运算”运用好,生态保护也就做好了。 一是做加法。主要是增加碳汇。碳汇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也就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增加碳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举措,主要依靠植树造林,通过植被吸收,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植树造林需要“三个拼命”,即“拼命栽树、拼命护树、拼命讲树”。“拼命栽树”就是千方百计植树造林,让森林和绿色无所不在;“拼命护树”就是千方百计保护好每一棵树木,严防森林火灾,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任意砍树、移树;“拼命讲树”就是用心用情讲好树的故事,弘扬森林文化。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二是做减法。主要是减排放,做到低碳生产、低碳生活。要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大力推广采用清洁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要减少固体废物的排放,对固体废物的数量、体积、种类、有害性质进行全面管理,开展清洁生产和有效回收利用,做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减少污水排放,全面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将企业内部处理的污水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排放。要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重金属超标化肥,建立农膜回收体系,从源头上实现农业污染减量。 三是做乘法。主要是发挥乘数效应,通过某一变量的增减引起总量倍数变化的连锁反应。通俗地说,就是小投入大产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质上就是乘数效应的直接体现。这就好比栽种一棵树,投入很小,作为木材的经济价值并不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将会成倍增加。再比如,兴办一家企业,开工前要开展环评,建设中要做到环保与生产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投产后要依法监管。如果这三个环节都做到位了,就能够有效控制环境影响,保证企业持续生产、源源不断产生效益。反过来,如果不在前期投入资金进行污染防治,一旦造成污染后再进行治理,投入可能是环保投入的无数倍。或者因环保投入不到位,企业不能正常投产,造成巨大损失。这也是乘数效应的体现。 四是做除法。主要是看人均消耗和单位消耗。“十三五”期间,我省一些主要资源消耗指标持续下降,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指标仍然不容乐观,有些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我们的“除法”做得还不够好。因此,必须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使绿色成为湖北最鲜明的底色。一方面,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业、做大“蛋糕”,做大“分母”;另一方面,要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做小“分子”,千方百计提高单位产出。 人不负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定不负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加快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率先在中部地区实现绿色崛起,为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应有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