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精妙绝伦的楚艺术
2013年第11期 —— 八面来风 作者:文/陈文华 图/本刊资料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其八百年的历史写下了楚文化的灿烂辉煌和博大精深。楚文化因袭中原文化的厚重因子,汲取了周边地域文化众长,又保留了楚地独有的文化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壮大起来,与北方黄河文化并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支。

  楚国艺术大概可包括青铜器、漆木器、玉器、漆画、帛画、简文古隶、金文鸟虫书等。在东湖之滨、文谷之畔,湖北省博物馆陈列着众多楚国文物,记录了楚文化在物质文化方面的杰出成就。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冰鉴、二十八宿图衣箱等向后人展示着先秦时代荆楚土地上涌动过的丰富创造力和独特的审美意趣。论楚艺术的精髓,要数铄石镂金、独步一时的青铜冶铸,巧夺天工、卓尔不群的木竹髹漆和艺冠群芳、技艺精湛的丝织刺绣。

  铄石镂金、独步一时的青铜冶铸

  提起楚艺术,最为人称道的当属楚国的青铜冶铸,它是楚文化的主体和支柱。楚国的青铜器是继中原殷墟所出青铜器为代表的中国青铜时代的第二个典范。楚青铜器的重要地位与地理环境有关。其一,长江中下游是中国的重要铜矿产区之一,楚国因控制了鄂地而成为东周时期铜资源最多、青铜器铸造技术最好的国家。其二,楚国又因版图的扩大,继而借鉴越人青铜铸造技术和形制,其铸造工艺最终走在各国前列。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先秦时期,铜不仅是祭祀时不可或缺的青铜礼器原料,也是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并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准。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中的青铜器总重竟达10.5吨。其中编钟之王——曾侯乙编钟了总重量达到了2500多公斤。这套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数量最多、保存完好的编钟共有纽钟、甬钟和镈钟65件。其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令人称道。编钟底座分别采用与编钟大小等高的双手托举的人物造型,异常别致,并成为楚国拥有大量铜资源的佐证。

  先秦时期,楚人已充分掌握了高超的青铜冶铸技术。大冶铜绿山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古铜矿中,生产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处。数千年前,这里已经采用了先进的开采方法,如竖井与平巷的联合开采、木轱辘的提升技术和自然通风与排水的设计,反映了我国古代有色金属世界一流的采掘与冶炼水平。

  楚国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日用生活器等,青铜礼器是楚国铜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形制独特,纹制富于变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楚国的青铜礼器有鼎、簋、敦、盏、壶、缶等,青铜兵器有剑、戈、戟、矛等。

  楚式青铜器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的美感;既有中原文化的印记,又有自我的独特个性,并反向影响中原青铜艺术的造型风格。楚国青铜艺术呈现其面貌是多样的,其典型范式是富丽繁密,其特点是在青铜器上铸造立体的动物形象和装饰镂空的细密花纹。

  楚人青铜器制作工艺精湛、水平高超,最常使用的青铜器制造工艺有陶范法、铸镶法和失蜡法。失蜡法工艺在先秦时期仅见于楚国,湖北曾侯乙墓尊盘和河南淅川下寺铜禁是失蜡法工艺的典型代表。曾侯乙墓尊盘出土时上下叠置,宛如一体。尊盘运用了大量的镂空手法,平雕、浮雕错落有致,并饰有164条蟠龙,尤其是附着尊身的龙形装饰口吐长舌,造型独特而夸张。其复杂而繁缛、精细而细密的特点,既反映了楚国独特的审美意趣,又展示了楚国青铜制造的精湛技艺。河南淅川下2号墓出土地的铜禁与尊盘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展现的三层云纹内外套接和重叠,形成了强密繁复的视觉效果。附铸着于禁体四周的12个圆雕虎形怪兽,也是口吐长舌。禁下面有10个圆雕虎形怪兽则作为器足支撑禁体,成为楚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顶点。

  巧夺天工、卓尔不群的木竹髹漆

  湖北地区气候湿润,竹木资源丰富,原楚国境内出产大量的漆树,为楚国漆器及髹漆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漆树分泌的漆汁具有防潮、防腐、耐酸、耐碱、耐热等特点,楚地漆器保存依赖于楚国的墓葬方式和自然环境。楚国漆器出土地域广,遍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楚国漆器品种多、数量大、制作精、造型美、用途广,故而为漆器中的翘楚。

  楚国漆器是楚文化的重要部分,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可分为日常生活类(奁、盒、几、床、衣),饮食用品类(杯、盘、豆、勺、俎),武器类(盾、甲胄、兵器杆柄),乐器类(笙、琴、鼓、瑟)等,另外,工具箱、随葬物品(棺、镇墓兽、“虎座飞鸟”)和楚国建筑上也有髹漆的装饰。

  楚国的漆木雕刻是南方民俗与方术的视觉体现,其源自巫传统的文化因子、独特的恢诡谲怪的美学特征和变幻莫测的形式令世人倾倒。

  “辟邪”是楚墓非常独特的楚式漆物。东周墓曾出土过两件“辟邪”,一件来自江陵马山楚墓,一件来自枣阳九连墩。“辟邪”形制十分原始与怪诞,此物选用有分支的树根,一端雕刻前伸的虎头,一端雕刻上翘的蛇尾。主根是“辟邪”的主干,四根分支作为足部支撑被雕成竹节状,并分别附刻蛇、蝉、蜥蜴等物。“辟邪”依材特制,将多种动植物结合,独辟蹊径,表现了楚国对雕刻语言的特别理解。最为人称奇的则是“辟邪”并不仅供随葬,还兼具实用价值,“辟邪”实为古人席地而坐时所依凭的凭几。

  楚国漆器制作工艺包括漆胎制作和漆器髹饰。楚国漆器内壁一般髹红漆,外壁制作手法复杂,主要是在黑漆底上彩绘各色图案,并辅以雕刻、镶嵌、针刻、扣器等其他方式,展现富丽的特性,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楚国漆器纹饰种类众多,题材主要为动植物、自然景物和几何纹样。楚地巫风盛行,楚国漆木雕刻具有原始的色彩,通过对夔龙纹、凤鸟纹、云雷纹等传统饰样的变形、分解、夸张和重组,达到保存原始风貌和时代新意的统一。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彩绘木雕座屏是楚国雕刻艺术中的严密设计与精湛制作的代表。木雕座屏长51.8厘米,高15厘米,屏宽3厘米,由底座和方形平面构成。通身髹黑漆,再用朱红、灰绿、金、银等彩色描绘。屏面上共有凤、鸟、鹿27只动物,屏座底部与周边布满浮雕20余条蟒蛇和青蛙。雕刻家用透雕、圆雕、浮雕等手法,采用对称分布的原则,通过动物撕咬和争斗的重叠交错,展示楚国艺术的魅力。

  艺冠群芳、技艺精湛的丝织刺绣

  楚国丝织刺绣工艺冠绝一时,是楚国物质文化的一大特色。春秋战国时期,大致产于荆、豫两州的“荆绮”、“楚练” 和“齐纨”、“鲁缟”已成为当时最著名的丝织品。

  楚国故地温润潮湿的气候十分适宜桑树生长,楚人用富于想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技艺使其丝织制作和纺织刺绣艳绝天下,并写下了中国丝绸文化史的重要篇章。屈原的《招魂》这样描绘,“翡翠珠波,烂齐光些,蒻阿拂壁,罗帱张虚无缥缈,纂组绮缟,结琦璜些。”宋玉也有“罗纨绮缋盛文章,极服妙乎照万方”来形容楚国女子服饰。这些展现楚国贵族生活的影响,从侧面证明了楚国丝绸的优良品质。

  楚国的丝织技术完备,丝织品种类计有纱、罗、绢、纨、缟、绨、缣、组、绮、锦、绦等十余种。楚墓中的刺绣品绝大部分以绢作为绣底,其次以锦作为绣底,还有部分以皮革作绣底的绣品。楚国刺绣品针法主要为锁绣,色泽典雅、花纹富丽,图案丰富,以龙凤纹居多,展现了古代南方艺术的造型意识和审美追求。

  楚国丝织品的考古发现有几十处之多。长江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图》和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御龙图》可称为中国最早的肖像画。帛画造型既写实又夸张,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呈现流动的衣袍和灵动的龙凤形象,为研究战国时期人物画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展现了楚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1982年,在荆州江陵马山楚墓出土了35件完整的丝织品,因织造精、品种多、花色美,被誉为先秦地下“丝绸宝库”。马山1号楚墓刺绣品主要以龙纹、凤纹为主,并与花卉枝蔓缠为一体。其具体代表有表现蟠龙飞凤围绕扶桑木而上下飞腾的蟠龙飞凤纹绣,表现龙凤依附于神树的对龙对凤纹绣、由双凤及神树枝叶花果构成的神人面像凤鸟花卉纹绣和展现凤鸟太阳运行的龙凤虎纹绣。这些构思精巧、织造精细的丝织品,充分展示了楚国服饰文化的高超技艺与审美趣味,表明楚国在丝织刺绣业方面已走在其他国家的前列,极大的丰富了对先秦丝织业的认识。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