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让法治拥有温度
2020年第12期 —— 民主实践 作者:文/唐剑锋

最好的法治,不仅有权威、有震慑力,更在于能挽救人、说服人、感动人、感化人。有温度的法治,不仅能“救人一命”,更能触及人的灵魂。

法治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也是治理国家的一件利器。在震慑犯罪上,法治就是高悬的利剑,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在服务群众上,则应该是群众利益的保护神,可信赖的依靠者。这样的法治,这样的法律,这样的执法,才有威严,才有温度,才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创新政法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提供更多优质政法公共产品,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是新时代法治的鲜明特征。近日,《人民日报》刊文说《让群众感受到更多法治温度》,彰显了法治人性化的原本属性。

今年2月,疫情防控期间广东珠海一些企业工地复工面临工程车辆准行证难题。当地交警利用互联网平台,制定了一套非接触式办准行证流程;减少了接触,让群众少跑路办成了事。32日,天津市红桥区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收到信访人姜某某来信,反映其与丈夫王某某经营一家小微企业,216日红桥区公安分局以涉嫌诈骗罪对王某某立案侦查,涉案金额9万余元,姜某某个人账户资金500余万元被冻结,影响企业复工复产、员工工资发放等。红桥区检察院立即对案件开展程序性审查,310日红桥分局出具《协助冻结财产通知书》,对王某某涉嫌诈骗案变更冻结财产金额为9万余元,其余资金全部解冻。杭州某科技有限公司因出现资金压力,拟变更工资支付日期来纾困,但劳动合同约定需要与员工协商一致才能变更。在律师建议下,最终公司通过线上调查问卷方式与员工协商,取得谅解,依法解决了企业复工复产后面临的实际困难。

人性化的法治,是法治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法治越有温度,越能让人感受到法治的尊严、法治的公平、法治要打击和保护的对象。温度使法治更加精准,更有威慑力,更让人信服、佩服。融化坚冰的决不是利器,而是春风,而是温度。这同样适应于法治,法治服务。法律要打击的是坏人,是罪大恶极之人,是有罪之人;而法治却需要所有涉法部门在“治”上做文章。打击是“治”,感化也是“治”,而最好的“治”,大概只有感化和保护了;也就是法治的温度。

法治的温度,就像遇到困难有人伸过来一双手,就像身陷洪水包围中有人送来了一个救生圈,就像饥饿中有人送来了一碗可口的饭菜。就是严厉的执法,有温度总比没有温度好,有温度就是一种文明;就算你不能感化犯罪,也有可能会感化那些“站在岸边上的人”。这不仅是一种感化,更是一种“震慑”,一种教育,让所有人对法治有更深刻的理解、信任与配合。

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企业,我们的社会,期待法治多一些温度。当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能感受法治的温度,享受法治的公平与温暖,就是在全社会普及、弘扬法治精神,就是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于是,我们的社会才能井然有序,井井有条,信奉法治。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