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
徐志新:敢寻新路向高峰
2020年第8期 —— 代表天地 作者:文/本刊记者 胡东梅 图/柳岸
这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人。徐志新,省人大代表、罗田县燕窝湾村第一书记。 2001年,政府号召“三放活”,32岁的他,主动放弃 “铁饭碗”,从体制内走出来,当了一名律师,辗转深圳、北京等地,终于功成名就。 虽然实现了财务自由,但心里总是空落落的,多少回梦里回故乡,内心深处,故乡在呼唤!大别山在呼唤! 2011年徐志新怀揣着儿时的梦想,义无反顾回到了故乡燕窝湾村,当起了“第一书记”。 他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带领村民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健康养老,将昔日的国家级贫困村,打造成为3A级景区。2016年燕窝湾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2019年接待游客超过了27万人。
改变,让山村美起来富起来 徐志新谈到当初的人生选择,“离开和归来,都是为了改变:离开是为了改变自己;归来是为了改变父老乡亲贫困的生活。” 他笑称自己是“律师里最牛的农民,农民中最牛的律师”。 2011年刚回家乡,他面对的燕窝湾村,多年顶着国家级贫困村帽子,人心涣散,集体经济负债近百万元,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 路在何方?答案就在脚下,就在古老乡村的那片山水林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阅历丰富、见多识广的徐志新敏锐地看到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跳出传统农业的发展思路,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市场要素,通过村企共建,将传统的村级行政主体打造成市场主体,走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之路。 徐志新立即着手筹备成立湖北燕儿谷生态观光农业有限公司(燕儿谷生态农庄),并于2013年正式挂牌。 美丽乡村,美在环境,美在人文。 徐志新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治理环境,修复生态。先后关闭3个养鸡场、3个石材开采场,所有通村通组无论大路小路都种上行道树,总数达到300万株。 经过3年治理,小村庄出落成美少女, 2014年,燕儿谷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 燕儿谷的发展给燕窝湾村的村民带来很多就业机会,村民因此而脱贫致富。近400人从外出务工到回村就业,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不再孤单。 71岁的贫困户叶桂元在公司除草种树,一年收入2万多元。下岗职工朱险峰夫妇,一年收入近6万元。退伍军人张涛夫妇以前常年在外打工,剩下老父亲老母亲及年幼的孩子留守在家无人照顾,如今返乡就业,担任燕儿谷公司产品服务部部长,每月收入6500元,孩子高兴地说:“过去一年才能见一次爸爸妈妈,现在每天都能见着啦。” “燕儿谷姓农不姓徐,不能富了公司穷了农户。”在燕儿谷公司,村委会占有10%的股份,村支书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参与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 有村民在“燕儿谷论坛”微信群提出,希望公司为他开办农家乐、农家旅馆提供支持。徐志新高兴了,村民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就不愁燕儿谷不红火。村企联合决定成立农家乐联盟,出台建设标准和服务标准,避免无序竞争。 村民郭叔容结束在外十几年的打工生涯,回到家乡风风火火办起了农家乐。“一个软萩粑能卖3元,萝卜、白菜、包菜,只要是带泥巴的菜都抢着要。”2019,她家年收入达到15万元,提前进入了小康。目前,燕窝湾村已经开设农家乐、农家旅馆8家,正在建设农家乐11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小山村一天天美起来,燕儿谷一天天热闹起来,村民一天天富起来,徐志新一头黑发变成白发,2017年他获得首届湖北省改革奖(个人)。
筑梦,传承乡土文化打造“梦里老家” 传统是个稀罕物。曾几何时,过年扯油面、磨豆腐、炸爆米花的热闹场面,已逐渐成为遥远的儿时记忆;娶妻嫁女,在妆奁、家俱上描龙画凤;起屋架梁,在厅堂梁柱上雕刻人物故事,这些习俗也只有老一辈人才知道。人们不禁感慨:已找不到那个“梦里老家”。 乡关何处是,乡愁何所依?徐志新思考着,发展传统手工艺,留住乡愁,让抽象的乡愁能看得见摸得着。 2018年5月,徐志新向县政府递交了关于重视乡村工匠人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得到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很快,一则“工匠招集令”迅速通过网站、电视、报纸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传向大江南北。在外打工的罗田“九匠十八佬”迅速向燕儿谷集结。通过一年建设,一个聚集篾匠、木匠、画匠、花匠、铁匠、酒匠、面匠、石匠、雕匠、泥匠等数十名传统手艺人的乡村工匠学校已基本成型。 “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才有美”。这是徐志新对乡村工匠学校的理解。在他的眼里,这里汇聚的匠人个个都是宝贝。“创办这所学校,既传承了技艺,又帮助老手艺人改善了生活,让他们有尊严的把传统手艺延续下去。”徐志新如是说。 68岁的篾匠屈君臣是徐志新主动登门请回来的老手艺人之一。他15岁就开始当学徒,在社办企业,他设计的一款竹篮一次订单就接了7000多件。10多年前,他所在工厂倒闭,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每月挣2000多元。如今在乡村工匠学校,屈师傅除了每月可以拿3300元固定工资外还可以拿销售提成。屈师傅说:“在乡村工匠学校我有了‘师傅’的感觉,挣到的是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乡村工匠学校成为燕儿谷熠熠生辉的乡村文化旅游名片。2019年燕儿谷举行了首届乡村工匠艺术节,游客参观画室、尝试刺绣,学习扯油面,亲手制作陶艺,玩得不亦乐乎;手工打糍粑、磨豆浆、滚铁环、踩高跷等非遗传承活动让人“梦里老家”成为现实。 许多中小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把乡村工匠学校作为实践课堂、研学基地。“如果整个社会都来关注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扬,那就是一股不可估量的推动力!”徐志新兴奋地说。
建言,为乡村振兴百姓乐业 2018年,徐志新当选为省人大代表。 徐志新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几年来,围绕乡村振兴,他广泛调研走访,努力寻找实现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返乡创业人士已经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徐志新说,大量中小微企业扎根乡村,以黄冈为例,返乡创业9.08万人,创办各类实体3.71万个,投入创业资金280亿元,吸纳就业27.6万人,年创产值1200亿元。为此,徐志新建议:返乡创业现象为乡村振兴带来希望,各级政府要像重视招商引资一样重视返乡创业工作,要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结合现行政策,把乡村振兴与爱国主义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赋予乡村振兴更加深广的意义。徐志新提出将乡村旅游作为干部职工和中小学生国情教育、研学教育内容的建议。有关部门积极响应,省总工会专门下发文件允许各级工会将乡村旅游纳入职工福利项目。“这是全省乡村旅游的重大利好。”徐志新更加增强履职信心。 2019年,徐志新就加强返乡农民工培训、推进全省猕猴桃产业扶贫等提出了5件建议。他发现现行《湖北省就业创业培训补贴管理办法》规定,就业创业培训补贴的对象男性年龄不超过60周岁,女性年龄不超过55周岁。事实上农村许多地方,60岁以上的人仍然是主要劳动力,民间老艺人的年龄基本都超过60岁。这样的规定不接地气。因此他建议,创新就业资金管理与使用的顶层设计,修订有关年龄限制,将乡土人才和民间传统工艺的培训纳入就业政策的支持范围。 今年省人大会议期间,徐志新走上“代表通道”,面对各大媒体,他以罗田板栗为例来说明交通对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性。农民销售只卖2元多,物流到深圳每斤要7.7元,他呼吁改善山区铁路交通状况,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期盼高铁开进大别山。 徐志新关于建立重大疫情灾害紧急采购制度的建议作为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812号建议提交政府办理,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省财政厅会同司法厅、卫健委、应急管理厅、市场监管局、政府采购中心进行认真办理。省财政厅就建议中提到的重大疫情灾害政府采购监管问题第一时间向财政部汇报,财政部表示正在组织修改政府采购法,将对相关条款进一步完善。 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是2020年留给人们的最惨痛记忆。疫情发生后,徐志新先后向在外工作的罗田籍学子发出捐资捐物抗击疫情的倡议书,组织北京市地平线律师事务所律师、东莞爱心企业捐款,动员女儿在洛杉矶为罗田组织爱心捐款。累计募集到价值100多万元的物资和现金。尽管新冠肺炎给乡村旅游造成重创,但徐志新还是以个人名义向罗田县红十字会捐款20万元。 3月18日,湖北省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他及时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关于立即加快湖北外出务工人员“能出尽出”、企业复工复产“能复尽复”及预算调整的建议》,呼吁省政府部门负责人走出湖北,到湖北人务工较为集中的省份沟通协调,打通关卡,“能出尽出”。同时建议,湖北省内企业 “能复尽复”,为丢掉省外工作的湖北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省内就业岗位。 建言、敢言、直言,针对建议办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批评意见,徐志新直言不讳。 2019年6月18,徐志新参加代表意见建议办理集中视察行动。徐志新坦言代表建议办理“电话联络多,当面沟通少”“办理效率低!从2月交办到现在,4个月过去了,办理进度太慢,大多在推进中,8月底能及时将结果答复代表吗?”徐志新发言让平静的会场响起一声惊雷,引起巨大震动,有关部门知耻后勇,加大措施改进代表意见建议办理工作。 “我不是挑刺、找麻烦,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一团和气,于事无益,老百姓不会满意。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不是空洞的口号。”徐志新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