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球化,营商环境反映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浪潮中的形象;观察区域经济发展,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强弱。疫后重振是服务企业渡过难关,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时期,也是招商、安商、稳商,增强区域发展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时期。
一、一流营商环境已成区域发展的制胜之道
营商环境指向经营主体或市场主体在准入、经营、退出市场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行政效率、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以及各项成本等要素。企业的良性发展需要一流的营商环境。审视经济发展,其核心驱动力已不单单依靠传统的土地、劳动力等“硬要素”,而是加快转移到了依靠科技、人才等“软资源”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人才环境、科技环境、法治环境、政策环境等综合营商环境方面。区域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的趋势日益明显。
一流营商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已呈现出高度正相关。近年来,北京、上海对标国际标准,推出系列改革举措,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极大促进市场主体发展;苏州持之以恒优化营商环境,经济发展走在国内同类城市前列。这都说明,一流营商环境已成区域发展的制胜之道。
二、增强区域社会资本,助推市场主体兴盛,促进生产要素集聚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一流营商环境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乘数效应愈发明显,已成区域发展的重要竞争力、强大软实力和积极生产力,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增强区域社会资本。现实表明,区域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源禀赋和技术进步等现实因素,也受到社会资本的影响。当一个地区市场发育程度、政府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总体程度表现出优异特性时,社会资本所蕴含的信任、参与、认同、预期、网络、规范等要素将产生价值外部性,直接降低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交易费用、减少交易成本而使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产生增值效应。一流营商环境,提升了各类资本的溢出效应,放大了物质层面的促进作用,推进着企业的发展。
助推市场主体兴盛。从公共视角看,营商环境有助于公共政策落实。一流的营商环境能够为区域内市场主体提供同等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和条件。当一个区域具备便捷的办事流程、公平的竞争环境、稳定的法律制度、透明的规则程序、完善的服务体系等现代营商环境时,企业的发展与区域发展整体目标实现了相融激励、利益结合,区域营商环境就便于企业家进行科学决策,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兴盛。特别是当企业的发展竞争推进到向着技术标准进军、冲破不单纯依靠资源占有多少和市场体量占有多少的时候,营商环境在推动市场主体兴盛中的作用就会显得更为关键。
促进生产要素集聚。生产发展需要生产要素,区域发展需要要素集聚,这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对实体经济更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这一论断充分说明,好的营商环境对生产要素集聚须臾不可缺少。投资属性决定了人才、资金、项目均“择良木而栖”。一流营商环境,对要素具有强大的吸附性,能够产生强大的组合和聚合效应。一个区域具有一流的营商环境,就能成为集聚各类要素的“引力场”。筑好巢,才能引好凤。哪里营商环境好,就能打破资金、劳动力、土地、技术等要素集聚的障碍;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走、资金就往哪流、项目就在哪建。反之,营商环境不良,不但客商不来、人才不来、投资不来,本地的人才等要素也易流失。
三、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疫后重振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我们要深刻认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重大意义,厘清营商环境系统内部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断找准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的具体内容与实践举措。具体而言,需要更加注重以下几点:
注重营商环境的市场化建设,促进市场主体始终保持活力。营商环境是市场运行过程中经济、政治、社会与法律等环境的综合反映。注重市场化建设,就要进一步破除不合理体制机制障碍,最大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首先,要真正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要下大气力为民营企业的疫后恢复发展提供切实支持。其次,要顺应数字化经济发展潮流,优化企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再次,要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当然,在市场化建设过程中,还要强化市场监管意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注重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建设,保障经济活动顺利进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们要不断提高法治供给的核心竞争力,多出台一些包容性经济制度,产生更大溢出效应。首先,要不断完善构建亲市场、亲企业的政商关系的制度体系。其次,要不断用法治来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使其双方在市场发展中功能与效益最大化。再次,要建立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商业事务纠纷解决制度。另外,要不断加强优化营商环境的法律、政策的管理和落实,不能让改革文件空转。同时,随着部分新企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成长,要及时制定完善新的市场规则和法律制度。注重营商环境的国际化建设,深入持续拓展国际合作。要将本区域置于世界市场之中,用宽广的视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接国际通行规则。首先,要把握世界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改革趋势,合理对接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融合。其次,要加快建立健全与国际相融通的营商规则,降低国际交易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再次,要注重“第三方评价”中的量化统计、比较评估,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同时,还要以服务便利化为核心,携手分享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