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无疑,这为新时代各级党员干部如何更好地履职尽责、干事创业指明方向,要求将“人民至上”如同一根红线贯穿始终,以人民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为根本评判标准。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往今来的实践表明,执政者要想江山永固,必须时刻铭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朴素真谛,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求。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明确宣示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表明党矢志与人民同呼吸、心连心、共命运。可以说,无论是干革命、搞建设,还是今天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共产党除了让人民有与时俱进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之外,丝毫没有自己的私利图谋。
然而也要看到,前行途中有些党员干部走着走着,竟然忘记了“人民至上”,有的甚至走到群众的对立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告诫,党执政后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以“人民公仆”身份将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期,人民至上理念只能强化,不能弱化,只能更加鲜明地体现、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不能坐而论道,口惠而实不至。
人民至上要求紧紧依靠人民。刘少奇同志说过,共产党人在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中,只能是人民群众的引导者和向导,而不应该是代替人民群众包打天下的“英雄好汉”。事实也是如此,仅凭党员干部单个人的力量,是干不成事、也干不了事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今天推动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党员干部仍需牢记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充分激发亿万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建设伟大祖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劈波斩浪,无往不胜。
人民至上要求时时造福人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转变,除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外,人民还广泛地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提出要求,意味着造福人民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唯有将每一群众的迫切诉求、强烈愿望予以满足,才能让群众满意,才能真正体现人民至上。
人民至上要求牢牢植根人民。我们党来自人民,党员干部也无不是从群众中来,属于群众一分子。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只有时刻不忘来自群众,主动地从群众那里汲取智慧和能量,自觉地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拿主意、定方案,才能与群众融洽和睦,始终保持公仆本色。
由此,“人民至上”理应成为党员干部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始终不忘“人民至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一定能汇聚“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磅礴力量,书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