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新冠肺炎疫情对竹溪茶产业冲击的 调查与思考
2020年第5期 —— 调查研究 作者:文·图/曾勤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按照十堰市委统一安排,笔者与有关领导同志一道,负责督导竹溪县疫情防控工作。随着防控形势的好转,市委要求在严格防控的前提下,进一步在指导春耕生产和复工复产上加大力度。

茶叶产业是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桥梁产业,是十堰的重要支柱产业,更是竹溪县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富民产业。如何指导茶农、茶企、茶商共克时艰,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为此,笔者这些天实地走访了该县汇湾镇、蒋家堰镇、中峰镇等13个乡镇,与县领导以及相关茶企负责人“一对一”深入交流,着重调研了茶产业转型发展情况,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竹溪茶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做精、做优、做强茶产业,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决策部署下,竹溪县抢抓生态环保和脱贫攻坚机遇,培育龙头企业,不断提高茶产业发展水平。

生态禀赋优良。竹溪地处鄂渝陕交界的秦巴山区,区位独特,素有“朝秦暮楚地、自然中国心”之称。地处北纬31度,日照充沛,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达到1000毫米。地势南高北低,茶区海拔高度均值520米,茶区云雾浸润,生长环境优良。山川纵横,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森林覆盖率76.8%。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相对独立的气候条件,是茶叶生长的黄金产地。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中国茶叶之乡”。  

产业基础厚实。竹溪茶叶总面积31万亩,采摘面积18.5万亩。其中:有机茶认证基地3.5万亩,综合示范基地2万亩(融土壤改良、质量追溯体系、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检验检测为一体)。茶叶基地万亩以上的乡镇7个,全县310个村有290个村种植茶叶,1000亩以上的茶叶专业村120个。现有茶叶种植加工企业162家,加工技术人员816人,年加工能力2万多吨;经销企业169家,从事加工、销售人员近4000多人。规模以上茶企4家。2019年竹溪县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

品牌效应明显。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集种植、加工、营销、科研、管理为一体的茶产业体系。产品由单一的绿茶向青茶、红茶、黑茶、茶食品、茶叶提取物等多元化和精深方向发展,企业由单一的茶叶生产经营转变为与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等融合发展。优质品牌初步形成,发展了一批企业自主品牌,以“龙王垭、龙峰茶、梅子贡”为代表的11个品牌先后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认证。龙王垭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梅子贡荣获“湖北省著名商标”称号,龙王垭、梅子贡、竹溪贡茶等先后荣获“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龙峰茶、梅子贡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先后有6个茶叶产品27次获得新加坡世界科技与贸易博览会金奖荣誉,生态、有机、优质已成为外界对竹溪茶叶的普遍认知。

竹溪县茶产业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得益于该县几十年如一日的持续用力,坚持把茶叶作为全县第一支柱产业来培育,坚持走三产融合发展之路,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坚持强龙头扩规模、强管护提质量、强内涵树品牌、强激励促发展,这些做法和措施值得借鉴。

 

二、做大做优做强茶产业任重道远

疫情也是一针试剂,检测出茶产业发展中的“病毒”,受疫情影响,小作坊、依赖单一市场的茶企受到冲击较大。面对春茶季的到来,竹溪县出台了应对疫情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疫情对茶产业的挑战。仅汇湾镇片区就有2万茶农采茶,每人每天可实现200元左右现金收入,初步缓解了部分村民因外出务工受阻而缺少收入的问题。茶叶属于一种弹性较大的消费品,预期今年春茶价格将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跌,高档茶的需求会受到抑制,而适合于市场需求的中低端茶,特别是性价比高的口粮茶,市场的需求预期上升。从长期看,茶叶作为一种绿色健康饮品,仍然存在明显的向好趋势。结合这次疫情期间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建议:

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倡导全民饮茶品茶文化。茶业要发展,政策扶持、政府培育是保障。市、县两级制定更强有力的茶产业扶持政策,出台提振茶叶消费具体措施,稳茶农之心、解企业之困、助产业之力。由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解决茶企在春茶洪峰期间的资金难题。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在工会福利等符合政策规定条件下,购买本地茶叶,增加茶农收入,助力脱贫攻坚。在这特殊年份倡导“市、县长带头买茶”,通过公职人员买茶饮茶品茶形成全民喜茶护茶荐茶的良好氛围,支持茶农、茶企、茶商渡过难关。

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建设,走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之路。标准化是茶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引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组建标准化研究机构。引进专业人才,赋予茶产业发展研究、推广、检测、鉴定等职能,提升研发能力。成立市级茶产业发展研究机构,茶叶大县自愿成立县级研究机构。推行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实现加工清洁化和病虫害绿色防控,走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之路。

进一步加强田间管理,向管理要收益。三分建七分管,一手抓老茶园改造升级,提高单产;一手抓标准化茶园建设,促进采茶机械化发展。面向未来,应当逐步研发并推广机械釆茶,这不仅是为了应对当下的疫情,而是着眼于长远的发展,逐渐摆脱由于人口红利下降导致釆茶工缺口逐年增加的困境,也有利于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进一步调整优化产品机构,坚持市场化道路。坚持市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生产绿茶、红茶、年份茶等适销对路的多样化产品;调整产品结构,从高端消费向大众消费转变。延伸产业链条,研制开发茶多酚、茶爽等产品。探索茶旅融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结合。扩宽销售渠道,坚持线上线下销售同步推进。线上电商模式可以担负起更大的流通功能。不能坐等客商上门,而是转变思路,将销售端前置,提前与目标客商进行沟通和交流,以销量定产量,避免导致产品积压而产生经济受损的不利形势。

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以品牌效应提高竞争力。引进吴裕泰等大型茶叶企业,强强联合占领市场。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打响市域茶叶品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重点扶持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大范围带动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龙头企业加生产基地和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由政府大力宣传市域茶叶品牌,使十堰茶叶“母品牌”响彻全国、“子品牌”家喻户晓,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

进一步强化地方立法,为茶产业发展护航。茶产业健康发展,法治保障必不可少。尽管十堰茶叶产业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不够规范,产品质量安全有待进一步提高,生产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需要立法加以规范。通过制定《十堰市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按照有机绿色标准种植茶叶,建立禁止使用化肥、农药清单,保障生态环境和人身健康,加强传统工艺保障,整合小作坊生产,形成整体效应,助力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

                                   (作者系十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