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敬畏城市 善待城市
2020年第4期 —— 调查研究 作者:文/王润涛 图/梅涛

3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需要从三个维度来把握。

 

一、城市与我们人类是命运共同体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这样说。城市是天生最活跃的经济体,从一开始就是驱动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主要空间,也是丰裕的物质生活和良好生活品质的象征。城市的意义在于引领国家发展,给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城镇化是现代化必经的一个阶段。早在农耕文明时期,城市就已出现,历史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距今3800年的武汉盘龙城遗址为中国古代早期城市遗址,被称为“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工业文明时代,工商业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城市来展开。当今世界是城市世界,人类发展的城市化趋势进一步强化和凸显。尽管全球城市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但全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我国正进行着人类历史规模最为宏大的城镇化进程,当代中国已由传统的“乡土中国”转型为“城市中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讲过,21世纪有两件事情对世界影响最大,就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和中国的城市化。

在世界经济步入全球化进程的今天,城市对于区域发展的作用更为突出。全球化意味着生产要素在一个更广泛的空间内流动,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每一个寻求发展的区域来说,如果区域内没有一个功能强大的、具有吸引力的大城市,就难以吸引其他地区生产要素的流入,甚至难以防止本区域内的资源外流,这样将在地区间竞争中居于劣势。而且,在世界范围的城市体系内,技术、传统产业转移依然是遵循城市的等级扩散的:从世界性的大城市,到各国中心大城市,再到各地区中心大城市。一个区域缺乏大城市就意味着被排除在这个技术、产业扩散的链条之外,排除在世界的整体发展进程之外。从经济层面来讲,国与国的竞争、区域与区域的竞争,主要是城市的竞争。

城市,既美丽如天堂,也有风险之处,矛盾的两个方面合为一体。城市的作用不容低估,城镇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同时,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考题,也严峻而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二、城市是一个自成系统的生命有机体

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更不是社会资源的机械组合,而是致密而紧凑的特殊构造,是一个有机而复杂的生命系统,有它吐纳呼吸的韵律、脉搏起伏的节奏和机体运行的规律。据武汉市公开可查的数据,2018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312.3万辆,2019年上半年公共交通日均客流量811万人次,日产垃圾12000吨。这么大的流量、体量,这么多的环节、规程,相互关联而又彼此耦合,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阻塞和损坏,都会对系统造成重大伤害,进而影响城市的整体运行。

现代化理论专家艾森斯塔德说:现代化将大量人口卷入中心地带,人们在增强群体依赖的同时,冲突和矛盾也一并集中爆发出来。人口一下子涌进来,旧的管理机制不够用不管用了,新的治理机制还未形成,这中间结构性的挑战很大。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规律,当城镇化率在30%50%时,“城市病”处于显性阶段;城镇化率为50%70%时,“城市病”可能集中爆发。我国城市化中前期所积累的矛盾在城市化的中后期将表现得更加尖锐。2019年全国城镇化率60.60%,湖北省为61.0%,武汉市达到 80.49%。如果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跟不上城市化的节奏,我们的城市就会生病,而且会病得不轻,往往是“急症、慢症、并发症”共现。

梁思成先生说过:“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一边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一边是层出不穷的“城市病”,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人口拥挤、看病一床难求、夏日树荫难寻……疾在腠理肌肤,根在经脉脏腑。上述现象,暴露出的正是不尊重城市规律的严重后果。

规划是一个导向,也是一种生产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城镇化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的制定,做好顶层设计,避免短视和盲目带来的长久危害。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比如,在大力推动城市化时应避免过度集中、功能区划和摊大饼式的规划模式,而更应发展组团式、混合功能、更有韧性的簇群结构,我们的城市应该像超市的鸡蛋盒一样,它有一个外壳,内部不同鸡蛋之间都有缓冲空间。比如,在城市更新中更关注城市开放空间的嵌入,更关注社区环境的提升以及体育、卫生和医疗设施的配套水平。要设计更漂亮、干净的菜市场和超市、公共厕所和垃圾站,彻底清除藏污纳垢的死角。比如,防疫应深入到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将传染病防治规划设为专章内容。更关注各类临时应急设施的配备和预案,各中小城市至少要建立一所“小汤山式”医院,大城市则要建几处方舱医院或避灾中心,以防不测或急时之需。目前,虽然各级政府都制订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预案,但宏观指导有余,细节规范不足,加上预案的实操性和时效性没有迭代升级,特别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交通网络辐射性、季节—节庆高发易感性、地域人群流动特殊性、区域公共资源平衡性、社会动员力量主体性等诸多需要应对的复杂因素和时代变量,就会导致疫情来袭时,虽有预案,虽有演练,往往应对不足,效果不彰。

科学对待城市规律,就能促进城市健康运行;相反,如果不能科学地认识、尊重并顺应规律,城市发展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调、失衡和失序现象。

 

三、在城市面前,我们要补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短板

城市一方面开启了人类藏匿在蛮荒时代的所有潜能,另一方面又留给人们无穷的思考和无尽的探索。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过,人类用了五六千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有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

疫情是一面镜子,能照见人心,也能照见能力。在城市百科书面前,我们研究了解得还很有限,存在明显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短板。比如,我们已经处在一个后工业的信息时代,万物互联互通,可是我们一定程度上还缺乏一种集中统一高效的扁平化快速决策体制。比如,现代社会已进入风险社会,但仍有不少人缺乏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

何以触摸城市之心,如何感受城市之善?答案不是经济的增长、地标建筑的堆砌所能涵盖的。究其核心,乃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能否吃得放心、行得顺畅、住得惬意、病得无惧、老得无忧,是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居民满意不满意的重要评判标准。城市的善治,归根到底是让生活更美好,而落脚点就在城市的治理和服务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在这次应对疫情中,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重要历史方位上看,如何解决城市进程中遇到的难题,事关整个国家的治理现代化。这次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放眼长远、举一反三、补齐短板,是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这种反思,既包括思维理念上的,也要有体制机制上的,还要有落实执行上的,应该是全面的、科学的、管用的,应该达到痛彻心扉、刮骨疗毒的效果,在吸取教训中获得成长。

这次疫情,考验的不仅仅是每个人的免疫力,也是一个企业、地区和国家的免疫力。抗击疫情必定是一个加速淘汰和加速升级的过程,免疫力强的个体、企业、城市,会被加速升级,反之就会被加速淘汰。强者愈强,弱者恒弱,是历史不变的规律,也是人类系统的自我升级。

朱熹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因为敬畏,我们不随意逾越界限,不恣意胡作非为,既顺应规律、又感恩自然,既虚怀若谷、又孜孜以求,城市发展才有正确的航向和不竭的动力。

(作者系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