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江汉遗珠——程集镇
2020年第1期 —— 八面来风 作者:文/梁桂莲

“木梁木柱木门窗,黛瓦飞檐青灰墙,商铺作坊比肩立,酒肆茶楼排成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历经千年风雨的程集古镇。透过时间的沧桑,穿过岁月的年轮,我们依稀看到了程集古镇昔日的繁华,看到了她静默于时间中的无言诉说。

程集镇地理位置独特,它南枕长江荆江大堤,西邻江陵、石首两县市,素有“一声鸡鸣闻三县”之称,水路上“西进蜀黔,北通汉口”,是监利西部的门户重镇,有监利“西大门”之称。

程集镇历史悠久,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王就在此修建了豪华的离宫荆台(又名景夷台),南宋嘉定年间,有位程姓富商临河辟建石级码头开设店铺,临河一带始成小街,人称“程家集”;明初,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水陆交通,逐渐发展为远近闻名的商埠码头,成为长江北岸一个较大规模的集镇。明清500年间,农业商品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给古镇带来商贸盛行的契机。由于水运方便,程集镇既可集散粮棉蚕丝荆半夏,又可经营日常用品与山货。古镇手工作坊繁华,辟有专营疋头、南货、广货、山货、竹木、陶瓷、卷烟等店铺,有铁匠、铜匠、银匠、锡匠、皮匠、木匠、缫丝、纺织、印染、酿酒、榨油等行业。有诗赞当时古镇繁华为:“青石长街三里间,商船鹜集客留连。公平交易播声远,江北繁华一市廛。”

程集镇至今仍保留有明清老街长800多米,街中五列青石板保存完好,辙痕深深,透露出古镇悠远的历史。临街有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123栋,其中有86栋属省保文物,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独具荆楚地域特色。房屋呈单幢式、院落式、天井式、天斗式、天井天斗式等各种建筑格式,天斗、灌斗墙、蚂蟥攀、亮瓦材料、木排门、雕刻艺术等是古镇独有的地域性特色建筑文化。古镇街巷主次分明,为典型的“渔骨”型街巷结构,呈“一街五巷”的特色风貌。在8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程集镇因集而兴,商贸盛行,民居别致,为后人遗存了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其现存明清古建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在江汉平原乃至湖北都是独一无二的。

程集镇文化底蕴深厚,历史资源丰富,这里有居楚国“云苏台”、“钓台”等数十个台榭之首的荆台(又名景夷台)和“容城八景”之一的锦水晴岚遗迹。相传,荆台为楚昭王所建,荆台倾废后,唐开成年间(836-840)建荆台观于荆台旧址。唐代罗隐游憩荆台,写有五言绝句:“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居全县“古建筑”之首的魏桥坐落于古街东南端的老长河上,是一座“敞肩单拱”式古桥。老长河河水蜿蜒流碧,夹岸林木排青,坐船经过石拱桥下,拱内顶雕刻的八卦图清晰可见。今人作诗有《喜春来·古魏桥》:“老长河系通衢口,北往南来笑点头。口碑史志均传留名胜久,纵圮也风流。”

程集镇红色文化彪炳千秋。1929年至1932年,古镇曾是贺龙、周逸群等中共老一辈革命家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后勤物资集散地。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五师襄南指挥部分支机构设于此,有力指挥了监沔抗日战争。这里,至今还留有红二军团指挥部和贺龙同志旧居等,程集的堤头也因红二军团,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军用地图”上留有标记。

“程集镇自春秋起,荆楚文化兼收”。程集是个讲人情的古镇,民风淳朴,民俗大雅。流传多年的《古风》云:“春节玩龙灯,清明祭祖坟。端午赛龙舟,中元悼亡灵。重阳饮菊酒,因时听戏文。随乡须入俗,方算程集人。”至今,程集人还保留着年祭、饮春酒、人日放鞭炮、三月三踏青等节庆习俗。尤其是“人日放鞭炮”,这一礼俗在程集自古至今独树一帜、传承五百年未衰。“端午祭忠魂”也是程集镇流传千年的习俗。每逢端午,程集人有食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挂菖蒲、悬艾叶、新女婿过门等习俗。这些礼仪、习俗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可谓是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程集镇商业发达,作坊林立,即使沿用“九佬十八匠”之俚语,也难尽然。古镇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手工业,熊义和银楼、冉家豆腐铺、程玉记染坊、聂仁和药店、程集粮酒、陈记酱园等仍延续着传统的经营方式、制作工艺和店铺陈设。古镇行业文化充满传奇色彩,“工商皆自外来”,“工匠无土著”。为了汇集各地客商,方便各地客商联系、交流,古镇还曾设有会馆,为徙居客人提供庇所,时有志祝联曰:“五凤齐飞,何必锦归故乡,汉水衡云凭笑傲;帮盟互济,至真欢聚胜会,荆风楚韵寄离情。”

程集镇人杰地灵,这里孕育了原驻港部队司令员熊自仁将军等一批风云人物。如今,老街还在,青石板还在,魏桥还在,但古镇昔日的繁华不再。透过喧嚣的尘世,程集古镇犹如遗落在江汉平原上的一颗明珠,布满历史的尘埃、岁月的风霜,坚守、静默于历史深处,等待着发现、打捞。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