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这个因长江而生、因三峡而兴的城市,凭借“长江”、“三峡”两张国际名片,正在朝着“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目标奋力奔跑。
游客眼中的“世界级”,不仅要“颜值高”,还要“气色好”。如今,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扬尘已成为影响宜昌城市气色的重要因素。
今年11月29日,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历时一年、精心打磨的《宜昌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批准,于2020年3月1日起实施,宜昌要用法治之杖来守护“宜昌蓝”,建设“国际范”。
精心排查,摸清城市“扬尘器”
“宜昌春夏很美,青山与绿水相伴,白云与蓝天映衬,让人心旷神怡,一到秋冬灰蒙蒙的,即使天气晴好,也难见鲜艳的颜色。”市民赵永平说,希望宜昌永远留住“宜昌蓝”,让它成为“三峡常客”。
“宜昌要用持之以恒的韧劲、敢打善战的拼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周霁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铿锵有力,要求各地各部门做到“家底清、症结清、责任清、路数清”。
部门监管职责不清,扬尘污染源底数不清、信息化监测手段偏弱,是宜昌扬尘污染防治的三大问题。“宜昌要通过立法进一步把责任搞明,把措施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让老百姓能够分享成果,有更多获得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学甫在法规草案一审时说。
摸清扬尘污染源“家底”,是摆在立法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污染源普查不同于其他普查,专业性非常强。就像是问厨师,炒了几个菜他很明白,问他洗锅倒了多少水?却很难回答上来。很多企业老板也一样,清楚自己生产了多少产品、堆放了多少物料,但问生产施工排放了多少扬尘?他却不清楚。
市生态环境局数据统计显示,扬尘是影响宜昌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可吸入颗粒PM10贡献率最大,也是城区占比排在前三位的首要污染物之一。
今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司法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委、市住建局负责人和立法工作者对扬尘污染源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
据不完全统计,宜昌中心城区在建工程项目达375个,办证的渣土运输企业29家、运输车辆584辆,工业物料堆场40个,散装货运码头60个。
建设施工喷淋设施不够、破损路面修复滞后,散体物料运输未按要求覆盖密闭,工业物料堆场覆盖不严、矿山码头企业扬尘管理不到位,部门联合执法和惩戒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问题摇身变成了城市中的“扬尘器”。
“宜昌市扬尘污染源数量多,分布广。”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方建介绍说,秋冬季节受风向和地形影响,还存在大量区域输入扬尘,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治理难度非常大。
精准立法,给污染套上“紧箍咒”
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回应民生关切,聚焦扬尘污染防治,通过深入的调研和细致的论证,致力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保障和推动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以问题主导立法,用立法解决问题。”今年年初,市人大常委会将扬尘污染防治条例作为唯一的立法审议项目,旨在精心打磨一部具有地方特色的法之利剑。
为提高立法质量,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调研组奔赴河北保定、辽宁鞍山、广东佛山“取经”,吸收借鉴外地扬尘污染防治及条例制定的先进经验。
随后,市人大常委会采用“三审四通过”立法审次,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函,通过人大网站和媒体公告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征集法规修改意见,广泛征求相关部门、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意见;邀请市人大代表、相关领域专家参与法规制定全过程,期间还征求了省直有关部门意见,委托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院和人才培养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立法评估论证,并接受了省人大常委会法规工作室的审核,在此基础上反复打磨几十次、不断完善,将民意充分融入立法的全过程。
“要让条例更具操作性、实用性和针对性,让主管部门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做、怎么监管、怎么处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康年介绍说,条例突出了宜昌的地方特色,厘清了监管部门的职责,明确了市县乡各级人民政府、各类经济开发区、村(居)民委员会在扬尘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明确了各个主管部门在扬尘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监管责任;明确了责任主体分类实施的防治措施,增加各类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兜底条款”;针对宜昌矿山、码头多的实际,涉及的相应条款也比较多,要求采矿加工、物料堆场全密闭作业,将尾矿处理纳入到条款之中。
条例分总则、防治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共5个章节、30条。通过制定条例,将宜昌市多年来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的成功经验加以固化,以立法形式加以明确,使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更加规范,有利于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民宗侨外委主任委员王永高在审议时用“站位高、标准高、质量高”进行了高度评价,他说条例与宜昌实际结合紧,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与上位法一致性强。
精良施策,让蓝天飘起“太空棉”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今年工业企业煤炭消费要减少10%,秸秆露天焚烧火点(黑斑)数要下降10%;工地扬尘、渣土处置扬尘、港口作业扬尘及道路清扫保洁明确指标要求……”
为配合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的出台和实施,宜昌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发布实施方案,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以及治理面源污染等7大方面出台41条具体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臭氧浓度,减少重污染天数,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为守护“宜昌蓝”,宜昌高新区白洋园区善溪窑村38座小尺瓦窑已全部顺利关停。善溪窑仿古尺瓦窑的发展始于清初,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本地的仿古建材企业规模小、工艺落后,烧制中产生大量烟雾、粉尘和硫化物,扬尘污染严重,新工艺改造成本高昂,关停是唯一选择。”宜昌市生态环境局环境监察支队负责人解释说。
“人努力,天帮忙。”当我们仰望天空,看到蓝天飘起的“太空棉”,这抹美丽风景的背后,蕴藏着宜昌市依法治理扬尘污染、用法治保善治的坚强决心。
“只有动真格、出重拳,盯得再紧一些、抓得再准一点,才能让扬尘不再四处飞舞。”市人大代表在参与审议时纷纷建言献策,宜昌要加大科技治理扬尘的能力,利用无人机监控、在线自动监测、自动喷淋设施,及时监测并控制扬尘污染。
上半年,《宜昌市全域生态复绿总体规划(2018-2019)》出台,到2019年年底,全市计划投资3.05亿元开展全域生态复绿,造林336.9万株,使5.27万亩山川重披绿妆。不久前,《宜昌2050年发展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公之于众,宜昌将以党的十九大“三步走”战略阶段为基础,围绕“生态文明绿线”、“高质量发展主线”、“多样化长江轴线”为路径,到2050年建成长江生态大保护的宜昌样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水电旅游名城、长江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具有多样活力和高品质生活的滨江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