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
全省上下众志成城聚力水污染防治攻坚,打赢碧水保卫战 唤回清水绿岸碧波荡漾
2019年第11期 —— 本期焦点 作者:文·图/ 楚汀 王磊 祖巨 佩芸
“我省大力推进长江大保护,河湖水质总体趋好,去年全省Ⅲ类水及以上的河长占总监测河长的91.0%……”初秋时节,我省主流媒体的一篇言简意赅新闻报道,让人读之一振,心旷神怡。 近年来,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大保护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牢记总书记“四个着力”“四个切实”殷殷嘱托,举全省之力,以超常规举措、超常规力度,克难攻坚,积极推动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实施,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取得决定性进展,水体质量和水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数据显示,2018年我省长江、汉江、清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8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共同发力水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今年7月21日,“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深入到武汉东湖景区采访。 “真漂亮!”风景秀丽的东湖,让大家眼前一亮。“几十年前东湖并不是这样。”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李国斌介绍,上世纪80年代后,东湖入湖废水急剧上升,到上世纪末,水质变成劣Ⅴ类,“那时一到夏天,东湖臭味远扬,更别提游泳了。” 本世纪初开始,省、武汉市开始对东湖进行全方位治理,水质恶化趋势逐渐得到控制。2008年后东湖水质整体达到Ⅴ类,2014年东湖部分主湖水质间断性出现Ⅲ类,2019年东湖最大子湖郭郑湖水质连续6个月稳定在Ⅲ类水平,并在3月突破性达到Ⅱ类水平,创40年最好水质。 东湖水污染治理成功,仅仅只是湖北水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千湖之省”湖北为了守护江河湖泊清水荡漾,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打响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非法码头整治”等长江大保护十大战役,开启一场绿色蝶变。 高度重视,坚决扛起水污染防治政治责任。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全局高度谋划打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落实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扎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一是强化组织领导。2018年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及有关专题会8次,省主要领导多次赴现场检查督导。省委省政府成立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各地各部门十分重视水污染防治,加强组织领导,主要负责同志专题研究,积极组织、依法推动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二是压紧压实责任。省委省政府印发《湖北省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细则》和《关于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职责的通知》,进一步强化了各级党委政府、29个省直部门和社会各有关方面的环境保护责任。省政府印发实施我省“水十条”实施情况考核办法和考核评分细则,加强对市州政府的督办、考核。2018年,省政府先后4次对水质改善滞后的11个地市进行约谈督办。各市州制定并公布本地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逐年确定分流域、分区域、分行业的水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和年度目标,明确各类排污单位落实治污减排的主体责任。三是全面实施河湖长制。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实施意见》,18位省级领导担任河湖长。省市县乡四级全部出台河湖长制工作方案,确立河湖长3.7万名。通过责任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考核的不断加强,全省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 强化法定职责,扎实做好依法治水工作。一是积极制定规划。省政府及时制定《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大力组织实施。二是划定并实施生态红线管理制度。优化《湖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将全省约22.3%的面积纳入红线范围进行保护。三是落实环境准入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制定《湖北省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和分阶段限总量控制方案》,对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梁子湖等生态敏感区实施“保护性限批”。强化源头控制,严格环境准入,对无总量来源或影响江河湖泊生态环境安全的建设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四是加大基础建设投入。省政府及各地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切实加大治理投入。争取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8.41亿元,省级安排环保专项资金6000万元,支持长江经济带水污染防治等项目建设。概算总投资301亿元,用于乡镇污水治理项目建设;从明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对乡镇污水处理运营给予奖补5亿元。省财政筹措资金2.7亿元,支持县市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五是建立健全流域协调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省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指导市县签订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协议,启动黄柏河等5条河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建立跨省界、跨区域、跨流域应急预警、协调联动等机制。荆门、荆州、潜江、仙桃等地建立跨界水环境保护联动协议和跨区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跨省界、跨区域、跨流域应急预警、协调联动等机制。 合力攻坚克难,坚决补齐水污染防治短板。一是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创新推行省领导领衔督办、整改交账和销号管理等工作机制,坚持边督边改,重点问题重点督导,推动问题整改落实。目前,全省84个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已基本达到整改目标进度,在规定时限内办结或基本办结督察组交办的2850件信访件。二是强力推进长江大保护。全省加大力度关改搬转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取缔各类非法码头,建设砂石集并中心并投入运营,腾退岸线并大面积复绿,整治沿江化工污染问题。三是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强力推进生态建设,十堰市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强化环库面源污染治理。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109项水质监测指标中,有106项达到国家Ⅰ类水质标准。四是大力实施“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从2017年开始,用3年时间全力推进“厕所革命”、精准灭荒、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完成精准灭荒造林71万亩。五是大力推进湖泊治理。全省拆除127.54万亩围栏围网和养殖网箱,取缔27.45万亩投肥(粪)养殖和4.5万亩珍珠养殖。禁养区内关停搬迁畜禽养殖场(户)12784家。六是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2018年新增19个、调整13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成893个“千吨万人”规模的农村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272个水源地环境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全省147个县级以上(含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七是大力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省132家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已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018年,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82.8万吨/日。建制乡镇新建污水处理厂647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八是重拳出击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共排查出黑臭水体214个,完成整治177个。九是控源头化解农村面源污染。全省农药化肥使用实行总量控制,逐年减量。圆满完成国家规定的1000个新增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已划定禁养区1870个,总面积3.1万多平方公里,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维护法律权威,强化法律刚性约束作用。一是健全法规制度。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清理修改了相关地方性法规,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黄冈等地人大制定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等法规,政府健全了部分配套规章。二是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宣讲环保政策,发布环保信息。宜昌市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从娃娃抓起,培养“生态小公民”,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荆州市在《湖北日报》刊发水环境治理专版12期,回应社会关切。三是持续开展水污染执法专项行动。我省先后开展“清废行动2018”、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城镇和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涉水环境执法专项行动,推动突出环境问题整改落实。组织实施跨区域交叉执法检查,对排查的突出水环境问题进行“双交办”,并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公众监督。黄石市采取驻点执法、以案说法等形式,开展“双护双促”综合执法,推进问题有效整改。四是始终保持水污染执法高压态势。13个市州环境违法行为立案数全部过百件。2018年,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共实施行政处罚3977件,同比增长14%。全省检察机关共起诉涉及水生态保护领域案件190件357人,批捕84件133人;全省法院审结涉水污染环境罪和环境污染监管失职罪92件107人。
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治理水污染 “2018年监测评价湖泊29个,洪湖、武山湖水质达Ⅲ类,梁子湖、鲁湖、后官湖等13个湖泊水质达Ⅳ类。2018年对345个水功能区进行了监测,其中有25个排污控制区未设定水质管理目标,仅对320个水功能区进行达标评价。按双因子(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评价,水质达标的水功能区为278个,达标率86.9%,比上年提高0.3%。”最近资料显示。 毫不夸张地讲,全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决策部署态度坚决、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是,治污方面还有一些差距和不足,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果、打好持久战的任务艰巨。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责任义不容辞。我们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着力推动水污染防治实施取得更大成效,促进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 河水清澈透明,但鱼虾灭绝,寸草不生?农村污水处理,建得起但用不起? 啃污染“硬骨头”,须有“好牙口”。据介绍,一批成本不断降低、科技含量较高的治污新技术、新工艺相继引入我省。在日前我省主办的2019年湖北省环保实用技术推广交流活动上,三峡集团、武汉江城泽源生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武汉中科水生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鄂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圣禹排水系统有限公司等一流环保公司技术团队展示的新技术,有望陆续在我省湖库水质改善、黑臭水体治理中一显身手。 “地方政府也想有效治污,常规截污、清淤等手段也在用,但湖泊水质改善还是不明显。”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凌海波曾到多地调研。他坦言,目前污染防治攻坚战已进入关键期,没有解决的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省生态环境厅坦言,我省湖库水质改善任务艰巨。数据显示,2018年我省已实施监测的310个湖泊水域总体水质为中度污染。与上年度相比,308个可比湖泊水域中,75个湖泊水域水质下降。同样“难啃”的还有黑臭水体问题。目前全省共排查出城市黑臭水体214个,整治完成比例80.8%,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骨头。 此外,我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已启动,正在推行现状调查和治理试点示范工作。“与城市黑臭水体相比,农村黑臭水存在污染来源更复杂,底数不清楚、判定标准尚未明确等难点。”由于农村黑臭水治理还面临区域化、碎片化等难点,亟须引进拥有专业技术的环保企业参与其中。 作为环保技术需求方,武汉市水务局相关人士坦言,武汉作为“百湖之市”,水域面积达到了市域面积的四分之一,面临很多水质提升方面的问题,因此渴望更多科技力量、企业力量参与。 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表示,当前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是一场运动战、人海战,而是一场科技战、人才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推进技术研发、应用推广。这也是我省连续两年组织环保实用技术推广交流,让国内外治污技术同台打擂、推动好技术与治污需求深度对接的动因。 建得起用不起、污水处理厂“晒太阳”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污水处理的痛点。“与城镇污水处理相比,农村污水处理更需要技术、更依赖技术。”在凌海波看来,农村污水排放存在比较分散,水量较小,没有连续性、水量波动大,建设运营资金不足等问题。从技术和经济投入来讲,技术含量低可能没有效果,费用过高当地经济条件可能也无法承受。 让人欣慰的是,一种来自国外的新技术,即防堵塞土壤高度处理污水技术横空出世。该技术应用范围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面源污染治理,公园公共厕所粪便处理以及别墅小区生活污水处理,目前已在广西等地区使用,技术运行成本在0.03元/吨至0.07元/吨,成本下降逾八成。该技术不需要人值守,不产生污泥,且装置上方可以利用种植作物,减少土地压力。 据透露,目前我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正在送审中,该标准的出台将明确农村污水处理排放要求,有利于农村地区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生活污水收集方式和治理技术,提高各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业化水平。 曾经在滇池治理中立过大功的水葫芦,疯长后造成大规模生态灾难;有些城市在治理黑臭水体时,盲目硬化河岸,过度追求人工景观,违背生态自然规律,导致水质清澈但鱼虾灭绝、草木不生;一味地强调生态补水、江湖连通,也存在血吸虫感染、蓝藻爆发的隐患…… 近年来,类似“单兵突进”式的水污染治理频频惹祸,诸如此类的“破坏式治污”不仅没有治污,还造成更大的污染,加速河流湖泊生态退化。实事求是地讲,湖泊、黑臭水体治理不能再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 对于目前湖泊治理、黑臭水体的现状和痛点,新的治理思路已成为趋势:水污染治理不能只打“一个拳头”,也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对河湖库的水污染治理及城市污水治理,必须系统谋划,综合施策。 武汉江城泽源生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江鹰曾在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博士。他以日本琵琶湖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水污染治理为例,认为湖泊治理首先要综合考虑治理时间以及水源、水质、环境、景观、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制定流域整体治理规划。 作为发力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平台,三峡集团去年底组建了长江生态环保集团,着眼于公益性,与沿江11省市合作开展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据悉,该公司先期在宜昌、九江、芜湖、岳阳等4城市试点,探索城镇污水处理和水环境综合治理问题的系统综合解决方案。在调研及试点中,该集团认为,黑臭在水里、问题在岸上、关键在管网,必须实施口、闸、站编造建设,雨污管网统一调度,污泥处置设施一体化运行的“厂网一体”治理模式。 在武汉圣禹排水系统公司董事长李习洪看来,黑臭水体治理也须综合施策。该公司研究发现雨水汇流达到15MM径流时,其冲刷携带的大气及城市路面、厂区等地表污染物,竟占流入水体污染的78%。因此,在清淤、恢复生态的同时,应采取“混流制管道系统”进行治理,即只收集处理日常污水及降雨15MM径流内的水流,暴雨时则通过智能分流井等设施,将超量水流直接排入自然水体,既控制污染,又降低治污成本,目前已在深圳、厦门等地成功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