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际交流最重要的沟通工具。话从口出,可以“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也可能“自食其言”、“信口开河”。“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荆棘。
《尚书》中有句话:“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其意思是:有人讲话不顺你的心,一定要想想它是否合乎道理;有人讲话顺从你的意旨,也一定要想想它有没有不合乎道理之处。
同样,在《论语·子罕》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人际交往中,听到严正而符合原则的话,能不听从吗?但仅仅听从是很不够的,最可贵的是改正原来不符合原则的东西。听到恭维的好话,能不高兴吗?但是不要盲目地欢喜,最好是加以分析,思考它的真意才最可贵。
其实,对别人的意见,不论是顺耳之言还是逆耳之句,都不要采取轻率盲目的态度,轻易的肯定与否定,都可能出错。而应认真细致地分析,不先入为主,不带条条框框,不抱任何成见,完全客观地辩证地实事求是地分析。特别是对那些与你持不同见解的观点,更需冷静思考,慎重对待。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吃得进补药,吃不起泻药”,把很合理的意见,也当成“杂音”,甚至用“敌意”对待善意,藐视批评。
孔子早就说过:“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杂音”刺耳,有的人不是不听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只是选择性对待,看是什么人提的,采取“因人废言”的措施。同样是一个颇具前瞻性的建议,或是一个中肯的批评,如果是来自上级,他们会虚心诚恳地接受,并感激领导的爱护与关心;如果是来自基层群众,十有八九被顶了回去,或口头上接受而实际上不予理睬。有些意见若来自“权威精英”,他们多是从积极方面考虑,并加以肯定;若是来自“市井草根”,他们便从消极方面去理解,还可能拿着放大镜仔仔细细搜索疑点,看是否“别有用心”。这种“只唯上、不唯下”,迷信权威,漠视群众智慧的不实之风应当杜绝。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真理喜欢批评,因为经过批评,真理就会取胜;谬误害怕批评,因为经过批评,谬误就要失败。”我们的信仰是追求真理,任何可信的道理,有益的建议,类似“补药”的批评,都是真理的一种变化形式。因此,不论是谁说的,只要你道出真理的一部分,我们就要采纳接受,脚踏实地认真履行。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要害怕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意见,议论纷纷、七嘴八舌,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智慧,“杂音”中也有思想的火花。不要“因人废言”,学会倾听,借用他人的智慧和力量来弥补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其实,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样化,我们需要不断颠覆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
漫画/方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