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雄并起鱼龙混杂的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算是个有些本事的皇帝,早年也曾励精图治,业绩不凡,可晚年昏庸,胡乱行政,最终导致天下大乱,自己也死于非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就对他评价很低,特别是对他拒不纳谏的做法十分反感。
大臣贺琛给萧衍上疏,批评朝廷上下奢侈成风,花天酒地,一些权贵集团,王公贵族,“姬妾百室,仆从数千,不耕不织,锦衣玉食”,而百姓却在他们的盘剥压榨下流离失所,水深火热,以至于“人人厌苦,家家思乱”。 贺琛希望朝廷能带头刹奢华之风,兴俭朴之气,以整肃吏治,安抚百姓,刹住国家颓势。
然而,萧衍看了上疏却大为恼火,以为这是在恶攻自己,别有用心,必须坚决予以回击。就气冲冲地把贺琛叫来训斥说:你折子里说王公贵族生活奢华,一掷千金,纯属胡说八道,我就是王公贵族的头,但生活俭朴得很,当初我年轻时腰围有十尺,现在仅两尺多一点,如果一味贪吃贪喝,大鱼大肉,怎么会这么瘦呢?
萧衍的腰围细,并不说明他俭朴,因他晚年信佛,不食荤腥。
萧衍“理直气壮”地反驳进言,以势压人,贺琛也只好低头认罪而已。萧衍虽嘴上占尽便宜,把大臣驳得哑口无言,得意洋洋,可是他却忘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古训,不让人家批评,不正视错误,就是自欺欺人,因为问题没有解决,弊端始终存在,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早晚会爆炸。果然,没过多久,盛极一时的南梁就土崩瓦解,灰飞烟灭了,萧衍也被活活饿死在深宫。
而萧衍之死,其直接原因又是吃亏在不肯纳谏上。北魏的亡命之徒侯景来投,大臣们纷纷反对,说这厮是个反复无常的无耻小人,“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残忍歹毒,臭名昭著,绝不能收留,以免引狼入室。萧衍就是不听,执意收留,还委以重任。这小子也果然“不负厚望”,没多久就带兵叛乱,包围皇宫,生生把萧衍饿死了。最终沦为饿殍的萧衍,那腰围想必是更细了,可惜他已无从炫耀了。
说到纳谏,还有一个与梁字有关系的君王叫梁惠王,在听取意见时,不仅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寡人有疾,寡人好色”,而且虚心接受了孟子的种种批评和建议,甚至包括一些很刺耳的批判,至于实际上有多少改进且不说,至少接受批评的态度是真诚旳。还有唐太宗,其腰围不知几何,从画像上来看是相当壮硕肥大,但人家能虚心纳谏,接受批评,从善如流,国家治理得花团锦簇,创造出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一个合格领导人,不能光靠个人能力和水平来打天下,更重要的是要靠群策群力,集思广议,而虚心纳谏,接受批评,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古今中外那些善于听取意见有雅量的,大都能成就一番事业。而文过饰非,拒绝批评建议的,则很难有大作为。这也就是司马光在书中反复強调的一个重要观点,而萧衍以腰围为由拒谏的轶事,就不幸成了涑水先生用来佐证其傥论的一个典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