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昌市西陵区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针对部分代表“选区意识”不强、回原选区不经常,代表反映选民诉求不够和选民对代表认可度不高等现实问题,积极拓展代表回原选区联系选民的途径和方法,创造性地开展了“代表回家”主题活动,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搭建平台,让代表能“回家”
区级人大代表是由各选区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选区”就是人大代表的“家”,代表回原选区就是“回家”。
建阵地,让代表“回家”有场所议事商事。西陵区在各街道建设不少于20平方米的“代表之家”,制定代表活动、学习、述职等6项制度;在123个社区建立了“人大代表联络站”;在225个小区业委会建立代表“活动点”,三级架构建阵地,促进联系选民全覆盖。
拓渠道,让代表“回家”更便捷。社区为进网格的代表建立信息档案,定期邀请代表参加社区活动。在社区公示栏公开人大代表信息,公布接待选民“日程安排表”。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链接宜昌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实现选民网上“挂号”和“点单”,选民称赞说“手机扫一扫,就能找到代表”。
强意识,让“选区意识”深植代表心中。区人大常委会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培训工作。各代表小组“组团服务促发展、惠民生” 、“人大代表西陵行”等各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健全制度,让代表常“回家”
代表们能“回家”,但“回家”后做什么?这是“代表回家”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因地制宜健全制度,突出代表的选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真正让代表“动”起来,让代表常“回家”看看。
健全接待制度,听取民意常态化。各代表小组每年6月和11月开展“代表固定接待日”活动,集中到选区接待选民。集中收集的选民问题,由街道人大工委整理后交区人大常委会转区政府办理。每月安排2名人大代表到街道“代表之家”轮流值班,进行专题接待,收集选民反映的具体问题。每季度组织代表回社区“联络站”进行一次回访接待,了解选民诉求落实情况,并再次听取选民后续诉求。2年多来,组织开展各类代表接待活动72场次,参与的各级代表828人次,接待选民1245人次,收集各类社情民意1000余条。
健全走访制度,体察民情精细化。根据各街道的分布建立起 8个代表活动小组,制定代表入户网络图。依托小区业主委员会、社区“帮你工作室”等社会组织,征求选民的意见。利用“文明创建”、“人口普查”等活动,组织人大代表进家入户。249名各级人大代表组成的84个走访小组累计入户走访623户,提出建议616件。在“聚力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中,累计联系城市低保贫困户300多户,协调筹集大病医疗、临时救助、金秋助学等帮扶资金50多万元,为困难群体解难事200余件。
健全述职制度,监督评议透明化。每年每个代表小组组织一定比例的代表回原选区进行会议述职,面对面接受选民询问,其他代表提交书面述职报告。近3年来,135名代表“回娘家”向选民报告履职情况,接受选民评价和监督,有效破解了代表“跨选区述职”的难题。
增强成就感,让代表想“回家”
对代表在“代表回家”系列活动中收集的社情民意和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对待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督办,尊重代表的“劳动成果”,增强代表的成就感,让代表享受到“回家”的乐趣。
完善社情民意处理流程,增强选民对代表的“信赖度”。在社情民意收集后,及时召开研判会进行认真梳理、科学分类。对能够在短期内办成的,直接交办区直部门办理;对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短期内难以解决的,由街道人大工委协助代表进一步开展调研、撰写代表建议;属于咨询类的问题,向有关职能部门咨询了解,及时答复选民。各承办单位在收到代表收集到的社情民意,3个月内将办理情况反馈给交办单位,由交办单位跟踪办理进度,并及时回复代表和选民。2018年“代表回家”活动中,共收集意见建议167条,办复率100%,满意率90%以上。
提升建议办理质效,提高代表身份的“含金量”。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重点问题的建议,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领衔督办。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召开座谈会征求部分与建议办理利益相关的群众对办理工作的满意度意见,“背靠背”测评打分,进行合议票决。采取常委会专(工)委分口督办、代工委日常督办、街道人大工委跟踪督办的方式,将人大代表反复提出却一直未能解决的难点问题,一一记录在案,实行跟踪销号管理,直至全部办理完成。
强化激励,增强代表的“荣誉感”。在综合考量代表建议的基础上,通过民主投票、集中评选的方式,对优秀代表建议和代表小组进行表彰。近3年来,共表彰优秀代表建议50件,优秀代表小组20个。每年对履职优秀的人大代表开展外训。3年来共组织外训班6期,参训代表120人次。挖掘优秀代表事迹,通过报社、杂志、电视台和网站等媒体宣传推介,增强代表的荣誉感,进一步增强代表履职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