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山之信仰
2019年第8期 —— 民主实践 作者:文/ 潘玉毅

说起山,人们的第一反应是青色的,不然何以有“青山”一词?然详加思索,人们又觉得山应该是墨黑色的,前人笔下,类似“青山如黛远村东,嫩绿长溪柳絮风”的句子举不胜举。而井冈山与人们印象里的山脉都不同,它是红色的,缘出有二:其一,山上最美的杜鹃花是红色的;其二,与山相关的精神是红色的。

  作为一座山,井冈山上的景致殊有可人之处。粼粼秀水,幽幽密谷,泉、瀑、潭、岩,各有风采。当春风绿遍山原,当细雨浇透大地,一株株杜鹃花顺着崇山峻岭开满山坡。山花烂漫,落入人眼里,不只好看,更兼壮观。

  想来,国人在提到井冈山的时候,多半会忆及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不独是我,井冈山于很多人而言,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很多人出发的起点,也是很多人向往的归宿。只要提到井冈山,我们的脑海中便会不由自主地生发出很多联想,比如土地革命,比如“农村包围城市”,又比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事实上,这些词语,这些句子,并非井冈山与生俱来的,而是因为曾经的某些人、某些事。

192710月,毛泽东率领队伍抵达兰花坪茨坪,把革命红旗插上了地处湘赣边境的井冈山,次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残部与毛泽东会师,两军合并一处,计万余人,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此后数年,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最终凭借着“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二十四字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使山的坚实,恰如其分。

  而今,这一切都被记录在号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被记录在小学、中学、大学的历史教科书里,人们读到它,就会想起井冈山,并对其心生向往。每次,当我们温习完这一段段数十年前发生的往事,再去看山时,山还是当年的那座山,山上的树还是当年的那片树,但山之巍峨,树之挺拔,显然已经发生了变化。

  人间的山峦,几经沧海,与千百年前相比,除了高低,并无不同。可是一旦有了人迹,它就拥有不一样的意义。试问,世上的山脉何止百千万座,为何独有井冈山被冠以精神之名?显然与来此山中之人密不可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无数的红军战士,以此为根据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并与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进而凝成了“井冈山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井冈山精神”成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信仰,也成了一座山的信仰,甚至成了一个时代的信仰。故而,时过境迁之后,虽然去井冈山可以有很多个理由:可以以看花的名义去,也可以以赏景的名义去,但今人多数时候还是选择了朝圣的名义。

  或许,于井冈山而言,草木如人,春开冬落,亦不过是过客一名,但生在此间,行至此间,草木也好,人也好,所得,皆是一种精神的烛照。“井冈山精神”永存,一如山之信仰,亘古不变,不老,不移。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