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之间,轻迈一步,就能跨越三省。一道梯田,左边是湖北的水稻,右边是陕西的玉米,下方则是河南的豆秧。这就是大自然赋予的神奇与独特,这就是坐落于郧县东北边陲崇山峻岭之中,一个景色宜人的红色古镇——南化塘。
南化塘地处秦岭余脉,郧县东北边陲,地跨鄂豫陕三省,北通陕之商洛,东接豫之南阳,山岭连绵,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刘秀败逃,被王莽穷追至此,刘秀见此地山势险恶,自忖厄运难以化解,乃仰天长叹日:“难化,难化!”后人始称此地为“南化”,刘秀避乱的居所后人称为“汉王城”。明成化12年(公元1476年),设置了郧阳府治。南化塘是当时郧阳府传递文书的重要驿站,故亦称“南化驿”。
南化塘镇有着悠久光荣的革命历史,是著名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中原突围的主战场。为纪念在此牺牲的英烈,1987年建成由徐向前亲题碑名、李先念亲撰碑文的南化塘革命烈士陵园,南化塘也因此而成为鄂西北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南化塘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南化塘镇东南方,兆河岸边的胡家岩。烈士陵园依山傍水,四周青山耸立,松柏环绕,分外庄严肃穆。踏上石阶,抬头前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雄伟的纪念碑,它高15米,宽2.75米,由徐向前元帅题写的“南化塘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铭,苍劲有力。碑后两侧有两个对称的小亭。小亭飞檐画栋,下临河水。越过小亭,陵园右侧是一排仿古平房,显得古朴而典雅。左侧又有一小亭,亭内镶嵌着用万山红大理石雕刻的由李先念主席撰写的碑文,详细描述了南化塘革命斗争的历史。游人至此,多驻足诵读,久留不去。陵园后面是四间仿古建筑的纪念馆。馆外是一道走廊,五根廊柱上是雕花的匾额,朱红的廊柱上绘有南化塘镇的秀美山水,馆内陈列着200多件革命先烈的遗物。
每逢清明,南化塘的人民都要为烈士扫墓,祭奠先烈。在那庄严肃穆的气氛中,人们万分虔诚地向烈士敬酒、宣誓,精心地为墓松浇水,轻轻地为墓碑扫尘,向烈士们敬献上一朵朵洁白的小花。触景生情,思绪翻飞,情潮奔涌,仿佛又回到当年革命先烈们在南化塘激战拼杀的红色岁月中……
1946年6月26日,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枪声骤响,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中原军区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司令员李先念、政委郑位三的率领下,兵分两路突围。7月17日拂晓,突围部队在鲍鱼岭、南化塘一线,遭遇号称“天下第一军”的国民党军胡宗南部第一军第一师的阻击。突围部队接连向玉皇山发起五六次冲锋均未成功,而此时尾追之敌与援增之敌即将合围,形势万分危急。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先念、郑位三火速来到前沿阵地,决定由三十七团担任主攻,拿下玉皇顶,杀出一条血路,掩护首脑机关和主力部队安全突围。三十七团向玉皇山主阵地发起冲峰,团长夏世厚、政委丁先国率领全团指战员端着刺刀冲在最前方,几百颗手榴弹密集投向敌阵,一直打到玉皇山顶寨外,压住了敌人火力,机智勇敢的战士们又爬到寨墙外的大树上向寨内射击,控制住山寨内的守敌。三十七团在阵地上顽强坚持16个小时,击退敌军数十次反扑,为主力部队胜利突围赢得了时间。此役,中原突围部队歼敌400多人,伤亡300余人。
南化塘战斗是中原突围部队进行的一场最艰险、最激烈的战斗。这场激战粉碎了敌军在紫荆关以南地区全歼中原突围部队的计划,打开了主力入陕的大门,显示出中原突围部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斗转星移,战火硝烟逐渐散去,如今的红色古镇已是一个洋溢着现代气息的小镇。小镇面积扩展到40年前的4倍,纵横宽阔的集镇主干道,宽敞整洁;街头绿地,庭院绿化,绿树成荫,四季飘香;一处处农家院落,环境优美,设施基本配套;河流,村舍、绿地的巧妙结合,使小镇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不断提升。
抚今追昔,使人感慨顿生:古镇之变,不就是农村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吗?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精准扶贫就像一缕缕春风,使南化塘人民千百年来憧憬幸福和富裕的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