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一位80后精干小伙,咋一看,也许一时无法与省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襄阳市十六届、十七届人大代表联系起来。但就是他,这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年轻人,已在宜城市板桥店镇王台村担任村干部15年;就是他,每次在省市人大会议上都要谈乡村发展,都要反映广大农民的意愿。
勤谋发展带民富
2006年,已是村委会一员的刘波,看到村里群众种田挣不了多少钱,便在全村搞起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他找专家咨询项目,请人传授技术,在农田种植西瓜、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利用丘陵地区资源优势发展肉牛、山羊和土鸡等养殖项目。当这些项目发展好了,他又学习新技术、引进新品种,想“先人一步”利用新的种养技术和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带领大家继续致富。近两年,他牵头领办的巴格乐养牛专业合作社,通过资金重组、引进优质肉牛品种等方式,使得合作社每户年收入都在6万元左右,成员也由原来的50多户发展到100多户,一下子成了村里最红火的产业。群众变富了,村集体也不能落下。刘波思忖着,也行动着——他争取帮扶资金19万元建起了草莓基地,投资10万元发展集体经济林地,还将到期的600亩荒山收回发展了果木花卉和无公害肉鸡散养项目,将集体50亩机动地重新进行了发包……说到以后,刘波还希望能依托长山张自忠殉国处纪念园和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来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带动家乡的振兴。目前,他已在村里筹建了8公里多的通组公路,在路边扶持发展了多家农家乐和采摘园,还结合“美丽乡村”项目正在推进特色村寨的规划与建设工作……
心在“三民”解民难
刘波是一名“三民”代表。的确,他心中装的就是农民、回民、移民。早些年,针对回汉群众关系不融洽,他通过走访调查,摸清了问题的症结在于回族群众移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于当地汉族群众。于是,在人大会议上,他大胆呼吁政府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促进散居回民群众同当地汉族群众融洽,加大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让移民群众在搬迁地住得好、住得稳。会下,他联系政府及相关部门,强化帮扶措施,协调项目落实,推进当地生产发展,使回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最终让回汉矛盾得到彻底解决。现在,已是回汉一家亲的王台村,最让刘波放心不下的就是困难群众。针对困难群众,一方面,他尽力为他们争取低保户、纳入精准扶贫户;另一方面,他想方设法进行帮扶,能打工的则推荐到企业打工,能在村集体干活的则安排到村集体,能靠生产经营脱贫的则积极支持引导帮扶。目前,全村57户贫困户已脱贫17户。除此之外,全村近500户人家哪一家受点灾、有点难的,他都记在心里,想法子去照顾。
“群众的事要上心!大伙有困难找到你,能解决的一定要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给个说法。这样群众才能信任你,各项工作才好开展……”刘波一吐真言,“现在,村里哪家有个病啊灾的,村干部都要去看下;遇到过年过节的,也要去困难户家里看看,这已成了村里的一项制度。”
常为“三农”代民言
作为省市人大代表,每年年初,刘波都要带着乡亲的嘱托、带着选民的意愿去参加人大会议;每次会议,他提的、说的几乎都是“三农”,都是广大农民对“三农”的愿望和想法。为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他曾建议省政府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投入;并就如何更好推行农村秸秆禁烧提出建议;也就加强农村养老工作、提高农村老人养老补助标准等提出建议;还就金融网点方便农民提出向农村延伸的建议等等。为改进农业生产、推动农村发展,他曾在会上建议完善管护机制、出台地方性法规,对农村公路和农田水利设施损毁行为进行惩治;建议从产业培育、传承特色文化、加强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转型升级的扶持与引导;建议对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给予政策引导和激励;建议加大执法管理力度、解决农产品流通领域坑农伤农行为;建议政府出台政策、大力培育本地农村电商、促进农业创新发展;建议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推进乡村振兴;建议构建乡村治理“三治(德治、法治、自治)”体系,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这些林林总总的建议,其实就是希望更多更好的政策措施惠及“三农”,让农民富起来、让农业强起来、让乡村振兴起来。每一件看似简单的建议,其背后都凝聚着一位人大代表的心血,凝聚着代表对家乡的情和对乡亲的爱,凝聚着一位人大代表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