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省两会,都是审视发展的好时机。不仅是代表委员,也包括整个社会,都在检视湖北一年来的成果,观察和思考未来的方向。《人民日报》曾把政府工作报告比作经济社会发展的年鉴。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能够也需要从中看到发展的变化、发展的纵深、发展的信心。纵向观察,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在显现,也可以看到“老问题”有了新内涵:“市场决定性作用”要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要求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全民社保体系不仅要有“制度全覆盖”,还要有“人口全覆盖”;新型城镇化不仅要实现人口市民化,还要建设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山水的美丽城镇和乡村……
发展本身不是目的。之所以要从这个维度来观察湖北“爬坡前行”的发展轨迹,是因为发展始终是为了兑现对民众的民生承诺。民众关心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关心有什么承诺,更关心承诺能不能兑现,这种兑现能不能满足更高层次需求、进一步发展需要。
邓小平说过,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民众的民生诉求多了、丰富了、层次更高了,对发展的要求就更高了。民生的盘子在变大,投入就容易成为“太平洋里打鸡蛋”;城市路宽了、楼高了,但一场暴雨,还是会把欠账冲上路面。这些“老账”与“新账”,说到底,还要靠发展来解决。经济发展了,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有更高水平的民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历程,就是最好的说明。
发展不够仍然是湖北最大的实际。社会的主要矛盾,湖北的基本省情,都要求我们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更好的发展,为改进民生夯实基础、创造条件。我们既要做大总量,更要提升质量和竞争力。底盘做不大,成不了支点。质量和竞争力提不高,也走不到前列。这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不简单以GDP论英雄,发展的压力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
只要把湖北的发展放置在民生的要求面前,放置在民众对政府的期待面前,紧迫感就会油然而生。这种紧迫感,虽然不能寄望发展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但是必须在压力中砥砺前行,不停顿、不止步、不犹疑,通过调整呼吸、调整节奏,跑得更稳、更远。
面对代表,作报告的省长会说“请予审议”。的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也是人民对政府工作的“年检”。评判如何,就看我们能不能拿出有说服力的发展,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底气,兑现对民众的承诺,并朝着民生幸福的方向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