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竹溪县人大常委会紧跟时代要求,进行“四大创新”,开启新时代人大工作模式,续写人大工作新篇章。
监督工作创新
监督力度由“柔”变“刚”。监督工作的法律性、程序性很强,县人大常委会严格依法履行监督职权,在继承传统做法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创新工作方法,使人大监督不断由“柔”变“刚”。
针对监督力度不大的实际问题,县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竹溪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询问暂行办法》,明确要筛选重大民生事项,适时开展专题询问,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关切,促进和解决一大批民生问题。常委会对县政府办理代表建议情况开展了专题询问,一些常委会委员围绕城区停车难、“三廊”建设、“绿廊”管护和小流域治理项目等相关问题,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向相关部门负责人询问。被询问单位负责人就所提问题一一作了回答,直面问题、敢于担当、开诚布公、实事求是,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
监督力度的加大使得程序性工作做得更实,法定性工作做得更硬,进一步树立了人大权威。县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人大代表提出的 1件议案和 120件建议已经落实 63件,正在落实 47件,受政策和条件所限有待以后逐步落实的 11件,落实率大大提高,代表对办理工作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人大宣传创新
宣传效果由“弱”变“强”。人大宣传一直是县人大常委会工作的短板,“老人大”不愿写、“中人大”不想写、“新人大”不会写,人大工作的知晓率不高。
为改变这一现状,更好地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开展“首届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评选活动的通知》。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上刊发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代表工作、自身建设等方面的新作为、新成果、新经验,以及研究和探索人大工作和建设方面的理论成果、评论和研究文章等,均可纳入评奖范围。评选活动大大激发了人大工作者和新闻爱好者的写作热情。《楚天主人》《人民代表报》《十堰人大》等媒体刊发了一大批有关竹溪人大工作的理论文章和新闻报道,很好地宣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了竹溪县人大工作的影响力。
代表活动创新
活动成效由“虚”变“实”。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分布广泛,代表活动组织困难,即使组织开展活动,效果也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虚化的现象。
为摆脱这一困境,县人大常委会借助全省开展的“聚力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建立了 15个代表之家、76个代表小组活动室。将 1079名五级代表分为 76个代表小组,并分别明确了组长、副组长,要求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活动,一年开展 4次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使代表活动由“虚”变“实”。通过代表活动,收集到代表建议意见 181件,其中,政策落实类 57件,基础设施类 57件,社会保障类 17件,干部作风类 8件,其他 17件。交村级办理 115件,乡镇办理 44件,县政府办理 22件。解决了一大批贫困群众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和促进了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
自身建设创新
机关管理由“软”变“硬”。在人大机关工作的老同志较多,大多数干部潜意识里认为,人大工作岗位是“二线岗位”,不同程度地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再加上没有硬性指标,给机关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为加强和改进人大机关建设和管理,激发干部活力,树立实绩导向,提质提效提能,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实施了绩效考评。
考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共性目标、个性目标、民主测评和奖励约束目标。对共性目标,重点考核思想政治、作风建设、廉洁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对个性目标,重点考核个人岗位职责任务完成情况。对民主测评,重点考核干部在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心中的印象。对奖励约束目标,分加分项目和扣分项目。按照考核评分、民主测评各占80%和20%的比例,计算出全体机关干部个人目标考核的实际分数。考评结果直接与年终奖励挂钩,综合成绩在 95分以上的,计发个人全额年终奖励,综合成绩在 95分以下的,按综合成绩占百分的比例计发个人年终奖励,所扣减年终奖励部分,用于对综合成绩在 95分以上的同志进行奖励。
绩效考评机制的实施进一步调动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机关“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日益浓厚,机关上下形成了合力谋事、公正处事、和气共事、扎实干事的良好氛围。 1月底,通过个人自查评分、常委会领导测评打分、机关干部测评打分、根据工作情况量化打分等形式,对机关干部进行了考核,18名党员被评为“十星级党员”,5名干部年度考核为优秀等次,评选出的“优秀”人人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