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纳凉旧事
2017年第9期 —— 八面来风 作者:文/谢观荣 图/本刊资料

    旧时纳凉,是要搭凉棚的。凉棚很简易,埋下四根木桩,顶上用木棍做成四根横梁,横梁上铺些芦苇、树枝,能够挡阳光即可。可别小看这简易的凉棚,在没有电风扇没有空调的夏日,每一家中午都在凉棚里度过,吃午饭、睡午觉,或者聚几位牌友,玩上一会,都离不开凉棚。在我的家乡,一般夏收农忙之前,就会把凉棚搭好,一直使用到秋收结束天气转凉为止。凉棚选择搭在大树附近,为的是借用树荫,但又不能偷懒使用树木作桩,大树因为有树冠,刮风时容易摇晃,会让凉棚倒塌,而光秃秃的木桩就没有这点顾虑。凉棚简易,但绝不是想象中那样简陋破败,人们会在木桩旁种上丝瓜扁豆,绿色的藤蔓很快爬到凉棚顶上,看上去赏心悦目,还能给人带来新鲜的果实,实在是一举两得。

    三伏天最热,纳凉离不开井水。不管桃梨西红柿,还是黄瓜西瓜,都会泡在井水里,没有用过电冰箱的村人,靠井水起到冰镇的效果。天热口渴,井水可以直接饮用,凉冰冰的,立马让人头脑清醒,汗水尽去。讲究的人不喝生水,就倒一碗开水,连碗放到井水里,不一会就凉了,喝起来也很痛快。夏天最热的是做饭的主妇们,在热气腾腾的厨房里忙碌,不一会满脸是汗,她们往往脖子上搭一条毛巾,过会到井水里淘一淘,再往脸上抹一把,又投入到辛苦的工作中。如果有谁生了痱子,也不必用痱子粉花露水,只要坚持用井水洗澡,几天就能痊愈。

    纳凉离不开扇子,蒲扇草扇芭蕉扇都有,几乎人手一把。每年端午节前后,母亲把家中扇子拿出来,如果坏了边的,就用布条沿着边缘缝上,可以继续使用。我最喜欢芭蕉扇,光洁亮丽,结实耐用,那年看了《水浒传》,歪歪斜斜的在扇面写上白胜吟唱的那首诗,“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字虽不美,自己却宝贝得不得了,倍加珍惜,足足用了三四年。当然,公子王孙所用的纸扇,在村人当中是不用的,那个虽然看上去漂亮精致,但扇几下就坏了,实在中看不中用。

    纳凉在晚上最热闹,有时全村人聚在一起。有的带着凉床,有的带着板门,有的索性只带席子铺地上即可,最不济,也会带上一条长凳,既可以坐,也可以躺,方便适用。大家聚集在一起一边乘凉一边聊天,从田间收成聊到国家大事,想说啥就说啥,恬静自由,其乐融融。当然,孩子们最喜欢听大人讲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或慨叹或惊讶或钦佩或向往,早已经把夏夜的炎热忘得干干净净。如今虽说生活条件好了,有电风扇有空调,炎夏再不像旧时那样难熬。但在密封的空调房间里,看不到深邃的夜空,看不到相熟的乡邻,总让人心中有丝丝缺憾。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