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人:马哲军(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案由:近年来,旅游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在调结构、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旅游业发展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全域旅游理念应运而生,并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来推进。2015年,国家旅游局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工作。2016年海南被正式确立为全国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我省也将“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头戏,计划用2至3年时间,重点打造首批33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域旅游进展迅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但是,由于全域旅游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理论研究又缺乏准备。为此,建议我省在认识上和行动上必须要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积极稳妥推进。
建议:进入“十三五”,我省旅游业将从传统的“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在具体工作推进中,必须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强化顶层设计。全域旅游是在新常态下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形态和模式。主要特征体现为“五全”,即: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成果全民共享。湖北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湖北全域旅游的总体布局是以城市为依托,以交通为支撑,努力构建“一带两极四廊道”开放式旅游战略布局。“一带”即湖北长江旅游带,“两极”即武汉、宜昌两大旅游发展极。“四廊道”即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廊道、鄂西山水民俗旅游廊道、汉江国脉探秘旅游廊道、鄂东红绿经典旅游廊道,以四条旅游廊道为战略发展轴,以省内旅游资源整合和全域旅游联动为基础,大力带动廊道沿线旅游区域的联动发展。
强化产业融合。旅游业最大的特点是跨越不同产业、市场和空间,资源无限、市场无边、产业无界、创意无穷。发展全域旅游要充分运用“旅游+”思维,推动旅游业与各产业、各行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出多层次、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构建富有荆楚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一是推动旅游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建设集现代农业观光、科普学习、农耕体验、旅游休闲、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旅游区;二是推动旅游业与工业的深度融合,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为载体,培育目标市场群体,策划打造制造、展销、体验的旅游产品。三是推动旅游业与生态、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要充分挖掘荆楚生态和文化等资源,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特色文化体验、文化节庆等产品;此外,还要将全域旅游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民生建设结合起来,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结构优化、人民素质提高、各民族融合、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强化配套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当做重中之重。要以“多规合一”改革试点、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实施旅游道路服务体系工程、旅游便民服务工程、旅游集散中心工程、旅游信息咨询工程等。
强化改革创新。推进全域旅游是一项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必须打破行政、市场壁垒,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激发旅游产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一要加快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和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格局。创新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改变现有统计方式和口径,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统计评价体系,真实反映全域旅游创建成果。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
强化要素集聚。首先,要落实资金保障。建议设立全域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拓展旅游市场成效明显、示范带动效应大的旅游企业给予奖励和贷款贴息。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积极支持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开展资本运作、上市融资,支持中小旅游企业以区域或行业为纽带实现“抱团”融资。其次,要落实土地保障。区分不同项目的用地性质和途径,实行差别化用地政策,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旅游项目用地“个性化”解决方案,在符合有关规划前提下,优先保障旅游业发展用地指标。再次,要落实人才保障。要制定出台旅游人才培养引进计划,积极支持省内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文化旅游相关专业,重点加大产品开发、景区管理、旅游服务、市场营销、项目策划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坚持本地院校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本地培训与对外引进相结合,大力培养中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推动形成“行政管理、企业经营、行业服务”三个层面相配套的旅游人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