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
踏上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省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14年第3期 —— 本期焦点 作者:◆ 文/刘月明 熊绍光 邵德艾
1月召开的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突出改革创新这条红线,字里行间涌动着汇聚民智促改革、同频共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豪迈与坚定。 2013年:竞进提质写风流 回顾2013年的工作,我省经济在巨大的下行压力下艰难起步,呈现“一季度大幅下滑,二季度站稳脚跟,三季度开始回升,四季度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这一年的突出特点是困难比预想的多,这一年的可喜成绩是结果比预料的好,最鲜明的特点是“竞进提质”。 突出“竞进”,以“竞”争主动、以“进”促跨越,努力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一是加强对形势的研判,着力引导市场和社会预期,以稳信心促稳发展。面对下行过快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一季度和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科学研判形势,注重从国内外发展大势和区域发展态势中把握湖北发展的定位,注重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中深化省情认识,注重在复杂形势下把握新机遇,坚定发展信心和决心,及时提出“竞进提质、效速兼取”的工作思路,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工作。二是利用经济下行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调结构促稳增长。结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常委和省政府领导深入基层,加强对调结构、转方式问题的调研,形成了一批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调研成果,有力地指导了全省的转型发展。研究和出台传统工业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外贸和电子商务发展等10多项重大政策措施,有力推动结构优化升级。三是着力放活市场主体,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抓改革促稳增长。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省级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缩减至286项,比去年减少120项,在全国率先公布省级行政权力目录清单。加强财政资金整合,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稳步推进“营改增”试点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四是加强对经济运行的调度,以有力的要素保障稳增长。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商,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强化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企业用工的支持,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五是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转职能、转作风促稳增长。教育实践活动给全省经济发展积蓄了新的能量,各级政府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的力度更大,转职能、抓落实、促发展的制度机制更加完善,广大干部的作风更加务实深入,工作推进落实更加有力。 突出“提质”,以“提”稳增长、以“质”保发展。坚持把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主要立足点,更加注重拓展增长空间,更加注重提高增长质量,更加注重激发发展活力,更加注重共享发展成果,把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财政收入、企业效益、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实现经济质量、社会质量、生态质量同步提升。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年生产总值达到2.47万亿元。一批主要经济指标跃上新台阶,为“建成支点”、做大底盘打下了坚实基础。从增长动力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出口总额突破200亿美元。从工业方面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居中部第二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3600亿元。从农业方面看: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总产达500.3亿斤;油菜籽产量连续十八年居全国第一位;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从金融支持看:新增贷款规模超过3000亿元,全省社会融资规模预计超过6000亿元,均居中部第一;直接融资规模超过1000亿元。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成效。从产业结构看,钢铁、水泥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下降,轻工业增加值占比创近年来新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左右,占工业增加值和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加快发展。从投资结构看,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大幅增长。从区域结构看,生产总值过千亿元的城市达到9个,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比重达到58%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从创新驱动看,国家级高新区增加到5个;获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200家,比上年增加700家。从经济效益看,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2000亿元,增长 2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税金分别增长26.4%和19.4%。从发展后劲看,神龙三厂、武汉80万吨乙烯、联想武汉基地、武汉通用、城际铁路等一大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产或加快建设。来鄂投资的境外全球500强企业达到150家。三是民生和社会事业有了新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6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906元,农民收入增幅连续4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水平继续提升。社会救助不断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费得到有效保障。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2%,住院费用补偿比例达到75%以上。实现了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新农合大病保障和医疗救助全覆盖。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任务按时完成。 回首2013年,在极其复杂困难的形势下,我们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英明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得益于全省各地各部门积极作为、富有成效的工作,得益于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奋力拼搏,得益于社会各界鼎力支持,得益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作风、新变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赋予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极大地增强了全省人民的信心和力量,为我们奋力推进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14年:改革创新谱新篇 201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关键之年。综观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我们拥有众多大好机遇,又面临系列新的挑战。为此,《报告》提出了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工作总要求,牢固树立“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理念,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上述要求,《报告》强调以改革创新统揽全局,更加注重把改革、调整、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着力在真改、实改、真转、实转上下功夫,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改革创新强市场主体、建市场机制、激发展活力;二是以改革创新稳农业生产、保农民增收、建农业强省;三是以改革创新促扩大内需、保稳定增长、增内生动力;四是以改革创新调经济结构、转发展方式、促转型升级;五是以改革创新强多点支撑、促区域协调、建美丽城镇;六是以改革创新建生态文明、强保护机制、促绿色发展;七是以改革创新兴社会事业、增民生福祉、促社会公平;八是以改革创新转政府职能、强治理能力、建清廉政府。 要积极稳妥推动新一轮改革扎实开局。按照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的要求,科学谋划好改革工作。要从条件成熟的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要坚持分类推进。对方向明、见效快的改革要加快推进;对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决策的改革事项,要按中央要求统一推进;对一些认识还不深入、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要大胆探索、试点先行;对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保障的改革,按照中央统一部署,适时启动地方立法工作。要把加强全省总体设计与注重发挥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结合起来,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和群众探索实践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在“五个湖北”建设中,拿出更多更有效的改革创新举措。 要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按照中央《决定》、省委《意见》的总体部署,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改革方向和任务,力争在五个方面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仗。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接住、管好中央下放的审批事项。面向基层且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市县管理。建立全省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制度,并向社会公布。继续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改革和监管。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依托政府投融资平台加快整合组建若干家有实力的国有资本投资、营运公司。支持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通过交叉持股等方式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府和部门预算决算公开。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清理和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入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深入推进财政资金整合与统筹。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积极推进“营改增”改革。调整消费税增收范围、环节和税率。四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的有效途径,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等。五是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居民水、电、气等阶梯价格制度,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污费标准。 要全面推进各层次改革试点示范。湖北拥有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重大改革创新资源,改革创新的空间非常广阔,关键是要敢闯敢试、先行先试,要敢于啃硬骨头,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向改革要速度、向开放要空间、向创新要动力,向体制机制要最大的发展资源。要深入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不负国家赋予湖北的改革试点使命,确保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形成能推广、可借鉴的改革经验。 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一是创新利用外资管理体制,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探索推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企业创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全面开放一般性制造业,放开商贸物流、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的准入限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推行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以商引商等市场化招商模式,积极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下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区域性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二是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提高外向型经济比重。加强重点出口基地、重点出口企业和湖北国际知名品牌建设,加快培育汽车、机电、船舶、服装、农产品、高新技术等优势出口产业,加大传统优势产业对外转移的力度,扩大湖北产品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三是打造对外开放平台。加快对外开放通道建设,完善“大通关”服务体系。鼓励更多的口岸对外开放,支持开通更多的国际直达航班航线。整合优化、做大做强海关特殊监管区,积极推进武汉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和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保税物流园区和综合保税区。抢抓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机遇,加快构建对外经济合作“大通道”和桥头堡。加大推进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工作力度,深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建设。 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调结构、转方式也是改革,是发展模式创新。加快转型发展,关键是充分发挥湖北的科教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科技创新成为引领我省发展的强大引擎。要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创新湖北建设的各项战略部署和措施,增强湖北长期发展后劲。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土地供给、环境约束、财税分配、民生保障、干部实绩考核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为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