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古往今来,国人都是十分崇尚朗读的。
北宋有位儒生非常喜欢写诗,一天他拿着几首近作前去请教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见面后,他并没有先呈上诗稿,而是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遍。读毕问道:“我的诗写得怎么样?能得几分?”苏轼点头回答:“十分。”儒生见得到苏轼的赞许,心花怒放,正想谦逊几句时,却听苏轼又说道:“三分诗,七分读耳。”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非常主张朗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由此可见,古人是何等地看重朗读。
清清楚楚的高声读诵,能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从而进一步领悟文字的真谛,强化记忆,发展智力。长期以来,朗读一直成为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尤其是小学时期,被普遍应用。新中国成立后,朗读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尤其是张家声、方明、张筠英、瞿弦和、曹灿、周正、林如、李默然等艺术家在朗读方面的高超造诣,受到人们的喜爱。
其实,朗读的意义远不止如此。朗读并非小众专利,为大众所需。朗读是一个人对信念的宣示,朗读是对心声的吐露,朗读是对情感的表达,朗读是对灵魂的放飞,朗读是对美好的召唤。一个充满朗读声的社会,一定是向上的、和谐的、文明的。
日前,CCTV在黄金时间推出一档电视节目,叫做《朗读者》,在首期节目里,演员濮存昕朗读了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送给改变自己命运的荣国威医生;无国界医生志愿者蒋励朗读了鲍勃·迪伦的歌词《答案在风中飘扬》,展现了她“每一个生命的安全降临,都会觉得尤其可贵”的操守;知名企业家柳传志朗读了《写给儿子的信》,娓娓道出了做父亲的心声;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殷洁夫妇朗读了《朱生豪情诗》,她说我想要一片小花园,他就给了她最美的鲜花山谷;世界小姐张梓琳朗读了《愿你慢慢长大》,愿女儿一生一世都可以睡到自然醒;96岁高龄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三种语言朗读的文学经典,深深地表达了对先生的敬意。他们的朗读或激昂,或低吟,或呐喊,或委婉,但却无一不是展现着对大千世界的真情实感啊!
生而为人,可能容貌不同,职业不同,成就不同,境遇不同,但感情波动却不分孰优孰劣,只要你放声朗读,就会使人足够感动。那么,就让我们敞开心扉,张开嘴巴,尽情地朗读吧!
漫画/方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