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
真抓实干“巧扶贫”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精准扶贫工作回眸
2016年第12期 —— 本期焦点 作者:◆ 文•图/严建桥 喻灿 陈超
扶贫攻坚直接关系到全省590万贫困群众的福祉,更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紧扣今年“强基础、兴产业、促脱贫”主题,围绕“宣传政策、增进感情、兴办实事、促进脱贫”四项任务,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进驻南漳县九集镇老官庙村,通过一件件、一桩桩实实在在的举措,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想办法、出实招、见成效,使贫困村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让后进班子强起来 扶贫攻坚党建为先。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老官庙村党支部曾是镇里挂了号的后进支部,常委会机关把建强支部、增强动力作为扶贫攻坚的先决条件抓紧不放。通过深入开展“两学一做”、践行“三严三实”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增进群众感情、树立看齐意识和担当精神;通过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开展经常性谈心交心活动,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党性修养,增进班子团结,提高凝聚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帮助“两委”班子成员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高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能力;通过落实问责制和负面清单,增强党员干部的危机感和约束力,引导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民务实清廉。针对“两委”班子结构老化的问题,常委会机关专门物色并培养了2名年轻后备干部,争取了1名大学生村官,增强了班子的战斗力。常委会机关领导还多次走进村委会,与村干部促膝交谈,亲自给村干部上党课。如今,村党支部后进的帽子被摘掉了,村干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让主导产业兴起来 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和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吸收借鉴省养殖业大户、全国人大代表刘锦秀养殖技术和经验,因地制宜地培育主导产业——黑山羊养殖业。投入资金170余万元,在老官庙村彭家垱兴建了黑山羊种羊养殖基地,兴建了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羊舍、草料场和员工宿舍,兴建了1000平方米羊舍围墙,钻挖深水井1口,流转了山林地5000余亩。从麻城引进优质黑山羊种羊400只,遴选致富带头人2人、培养技术员2人,组织编写了《黑山羊饲养与管理指南》一书。指导成立了黑山羊牧业专业合作社,制定了合作社规章制度,创建了“承包养殖户+合作社+贫困户”的帮扶模式,探索建立了科学化运营管理的长效机制。该项目完成后,年出栏种羊600只、肉羊400只、存栏400只,年产值超过100万元,村集体年收益可达20余万元,22名贫困户户均可获1万元收益,实现2017年底脱贫销号。 让放心甘泉流进来 老官庙村曾是全省重点治理的血防区。上世纪80年代,该地区西北部磷矿资源的开发加重了地下水污染,30多年来,饮水安全拖住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步伐。“由于水质差,村里患病的人数逐年增多。这些年政府也想尽了办法,可还是无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村支书金大元一谈到饮水问题就觉得头疼,因为吃水难,村民上访不断,民怨不息,纠纷不止。 常委会机关把老官庙村饮水安全问题摆在了今年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通过挤压办公经费、向省直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等方式,筹集资金157万元用于供水工程。联合南漳县自来水公司,挑选精兵强将组成施工突出队,住村施工。在专家的指导下,采用最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国内最先进的管网铺设设备,科学施工。经过3个多月艰苦奋战,攻克20多项技术难题,终于将距村20公里外的南漳县水镜湖优质的甘泉水,送到老官庙村百姓的家门口, 5个村民小组、405户村民从此喝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村民方正英老人望着自家水龙头里哗哗流淌的甜水,激动得热泪盈眶,“我活了85岁,做梦都盼着儿孙们能喝上干净的水,今天终于盼到了!我还要多活10年!” 让帮扶对子结起来 为了尽快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他们增收致富,常委会机关32个党支部与老官庙村22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各支部采取了“一户一策”量身订制脱贫项目、深层次全过程帮扶的务实措施,克服了送钱送物等临时性、表面化倾向。年初,进村入户,详细了解贫困户脱贫意愿、能力状况和市场行情,研究制订帮扶计划;春耕前,为贫困户补充生产资料,把农技专家请到田间地头,给贫困户传授种养殖技术,落实帮扶措施;年中,入户跟踪问效,检查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查缺补漏,调整完善帮扶措施;年底前,机关党组对各支部结对帮扶情况进行考核验收,把贫困户发展生产实际增收情况作考核的基本依据,把考核结果纳入机关评定支部工作范围,实行帮扶工作“一票否决”制。一年来,各支部分别为结对的贫困户落实了家庭养殖、有机蔬菜种植、引导就近务工等10余项脱贫增收项目,为11名贫困户联系了销售渠道,为4名贫困户申请了大病医疗救助,为3名贫困户申请了残疾等级鉴定,为1名贫困户子女申请了助学金,为1名因病离世的贫困户家庭申请了政策兜底保障。 让留守儿童希望燃起来 农村儿童是农村的未来和希望。精准扶贫需要后继有人,“扶贫”更要“扶幼”。位于老官庙村的老官中心小学现有留守儿童60人。近年来,留守儿童在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日趋严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村民们十分担忧。为此,常委会机关专门从团省委争取“希望家园”计划项目,自筹资金6万多元,援建了我省第一家建档立卡贫困村留守儿童“希望家园”。“希望家园”集“希望书屋、亲情可视电话屋、心理咨询室、网络浏览室、多媒体教学室”于一体,与我省2所大学结对,聘请4名在校大学生志愿者为辅导员,定期开设音乐、舞蹈、绘画、手工等课程,利用寒暑假举办冬令营和夏令营活动,组织留守儿童游览省会城市、参观大学校园,邀请心理咨询师定期给孩子们开展心理辅导。7月15日,常委会秘书长乔余堂专程出席“希望家园”开园仪式。机关妇委会还在留守儿童中间开展“‘爱心妈妈’结亲”活动,为3名失去母亲的孩子送去了母爱。机关关工委还给“希望家园”捐赠了2万元“希望基金”。村民孙华丽看着孙儿在大学生辅导员的指导下快乐地学习,喜上眉梢。团中央门户网站、《中国青年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让致富环境靓起来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离不开清新宜人的良好环境。为了帮助村民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常委会机关实施推进“四边”治理和“三化”(亮化、绿化、洁化)家园行动。以“街边”整治为抓手,让街道亮起来。拆除街边铁皮遮阳棚、违建杂货房、砖块砌筑存储间等影响街容街貌的乱搭违建物11处1000多平方米;清理整治“蛛网”线路约2200米,改迁问题变压器4台;清理、硬化街道约23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4座,沿街兴建花坛150座;栽种桂花树150株、石楠树758株,还村民一条“敞亮、绿色”的街道。以“路边”清理为抓手,让道路宽起来。兴建出村公路3栋,扩宽并硬化村组道路3公里,简易漫水桥1座,平整修复凹凸路面2公里,让所有的道路“通起来、宽起来、平起来”,解决了老官庙及邻近4个村约2000户村民就近、安全、平稳出行问题。以“房边”改造为抓手,让房屋美起来。动员村民将房边柴火、农具等常用物分类归库,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开展争创文明户活动。以“村边”洁化为抓手,让村庄净起来。实施以“三清”(清垃圾、清沟塘、清粪池)、“三改”(改水、改厕、改圈)、“三建”(建垃圾池、建排水管网、建文化节广场)为重点的村边公共区域综合整治工程,纠治乱堆、乱搭、乱披、乱扔等“四乱”现象,出台“庭院卫生天天扫、村组垃圾及时运、塘堰沟渠四季清、村庄绿化人人护”等措施。如今,村里亮了美了干净了,村民笑了乐了和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