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提高感知民众 冷暖能力
2016年第11期 —— 民主实践 作者:​ ◆ 文/陈鲁民

 

       最近,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求,我们各级政府官员都要“不断提高处理政务信息、感知群众冷暖和应变社会舆情的能力”“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更好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

       应该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话题,代有佳话,不无感人;但又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新话题,常讲常新,永不过时。尤其是提高感知民众冷暖能力,既是一个领导干部的基本功,也是一个人民公仆的必备感情,不具备这个能力,再有本事也是个不合格公仆,冷冰冰官员。清代县令郑板桥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史载,他在任上政绩显著,爱民如子,深得人心。虽是封建社会小县令,提出的这个境界却超越了时代,至今仍有巨大生命力,也应成为今天每个官员的自觉追求。

       有些领导干部与群众格格不入,心想不到一起,话说不到一起,事做不到一起,他看不起群众,群众也不把他当自己人,过去总觉得这是个水平问题、能力问题,其实从根上来说,还是个感情问题。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官员与百姓的关系也是这个样子,你对百姓冷若冰霜,还能指望百姓给你个好脸?

       要提高感知群众冷暖能力,就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常到百姓炕头坐一坐,常去车间厂房转一转,常去上下班高峰时挤挤地铁、公交车,常到菜市场问问菜价肉价,常去公园听听那些晨练的老人都说点啥……否则,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材料,开各种会议,是不可能了解到真实的一手材料,不可能知道百姓冷暖、人民疾苦的。如果与人民群众产生隔阂,不谙民情,由此出台的决策、政策,离群众有多远,自然可想而知。

       要提高感知群众冷暖能力,就必须把群众当亲人。焦裕禄风雪夜探访孤苦老人,送去救命粮,说我是您的儿子。孔繁森把敬老院的老人当成阿爸、阿妈,倾其所有,殉职时身上只有几元钱。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带领群众苦干14年,把黄沙窝窝变成了鱼米之乡,“先祭谷公,后祭祖宗”,已成为东山县百姓多年习俗。他们是联系党和政府的可靠纽带,在他们身上,群众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现代社会,训练官员时往往更多是注重经验的灌输,而忽略了情感的培养;其实,一个真正合格的官员,对人民的感情比政治经验更重要。

       提高感知群众冷暖能力,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不需要冷冰冰的官僚,不管他学历再硬,水平再高;需要的是与人民息息相关,血肉相连,有感知群众冷暖强烈能力的优秀干部。因而,希望每个官员,即便不把“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古训挂在墙上,也要刻在心里,念念不忘。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